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河南省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8.13亿元

发布时间:2009-07-23

 此外,各地还“有条件要浇,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浇麦”,甚至想法调水买水,其中许昌市为对抗旱水量进行统一调度,从平顶山市昭平台水库调水1000万立方米;安阳市则从岳城水库、山西漳泽水库实施跨省调水。

  与此同时,省农业厅等部门还研究制定和下发了《河南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规程》,开展了“查苗情、查墒情、查虫情”的“三查”工作,开展了“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大力实施了“600抗旱保丰收行动计划”,努力做到重旱地区少减产、轻旱地区保丰收、不旱地区多增产。

  据调查统计,全省小麦一、二类苗面积比例分别达54.9%和32.8%,一、二类苗总面积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1.8个百分点,小麦长势是近年来较好的年份。

  据省水利厅介绍,当时,我省出六招来做好抗旱浇麦:一是密切关注旱情,及时启动响应机制;二是根据不同苗情分类指导,科学灌溉;三是统筹安排水源,为抗大旱、抗长旱做好准备;四是加快水源建设,保证饮水安全;五是完善抗旱工程,提高减灾能力;六是明确部门分工,落实目标责任制,全力做好抗旱服务。实践证明,这六招非常顶用。

  抗旱浇麦,让部分农民最头疼的就是没机井、没水渠,他们只能望“麦”兴叹。对此,省委、省政府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为保证我省的粮食生产稳定,省委、省政府决定筹集资金12.51亿元,建设一批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的抗旱夺丰收应急灌溉工程。2月21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动员会,宣布我省正式启动抗旱夺丰收应急灌溉工程。经过66天的努力,这些工程按期建设完成,并被称作“河南水利史上一次性投入最多的重大工程”。

  省水利厅副厅长李孟顺说,截至4月27日,全省抗旱夺丰收应急灌溉工程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加上市、县配套资金共投入13.38亿元,实际完成新增灌溉面积1239万亩,超额完成189万亩,超计划18%。其中,全省共完成新打灌溉井72604眼,新增灌溉面积600多万亩。

  李孟顺在接受今报采访时说,抗旱应急灌溉工程较好地保证了“两水”的需要,其中80%的工程在小麦拔节前完成,保证了拔节用水;其余工程在小麦灌浆前全面完工,保证了灌浆用水,为有效改善全省的抗旱应急能力、确保我省夏粮丰收创造了条件。

  省水利厅农水处有关负责人曾这样算了一笔账,这1239 万亩土地有了灌溉条件,每亩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可以提升300斤。假如在这些土地上种粮食,一年有望新增37.17亿斤,相当于新增耕地600多万亩。

  据统计,在抗旱春管工作中,全省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8.13亿元,浇麦9514万亩次,基本实现了应浇尽浇、应管尽管,有效促进了苗情转化,有效降低了干旱对夏粮生产造成的影响程度,为夺取夏粮丰收争取了主动。旱情缓解后,全省又发生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省委、省政府及时派出300多个工作组,按照“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要求,驻点指导病虫害防治,防治面积达2.5亿亩次,挽回小麦损失70亿斤左右。

  随后,省政府还安排500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对单产、总产超过上年水平的地区,以及高产创建项目示范区完成单产目标实行奖励。

  据悉,在整个抗旱夺丰收斗争中,省委、省政府严格落实抗旱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抗旱夺丰收任务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分解到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村,落实到田间地头,这样确保了抗旱夺丰收斗争的胜利。

  握着金灿灿的麦穗,相信许多人都会发自肺腑地感慨:实在是不容易!

  的确,今年老天不帮忙,照着要把麦苗旱死的狠劲疯狂发威,不过,在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在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在科技的帮助下,河南还是收获夏粮613亿斤,不仅连续六年取得夏粮丰收,还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乃至我国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

  据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介绍,今年全省夏粮种植面积达7930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7890万亩,比去年增加70多万亩,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

  种粮积极性为啥高了?今年种了11亩小麦的滑县城关镇孔东庄村农民王保军,昨天给记者算了算他自己的夏粮“收支账”:

  2008年9月下旬,备耕中玉米秸秆还田,每亩花钱35元;10月上旬,犁地、耙地、播种(人工费用),每亩50元;麦种每亩25.6元;肥料(底肥)每亩160元;11月下旬,药物除草,每亩花费3元;11月底,浇水,每亩13元。

  进入2009年,2月中旬,浇水,每亩13元;追肥每亩50元;3月上旬,春季病虫害防治,每亩4元;4月中旬,浇水,每亩10元;后期灌浆肥每亩10元;4月下旬至5月上旬,防病防虫,每亩21元;小麦机器收割,每亩45元。算下来,王保军夏粮平均每亩的投入439.6元。

  但王保军今年种植的小麦平均亩产是1280斤,今年小麦的收购价格每斤比去年高了0.1元,按照每斤0.95元计算,每亩小麦可卖1216元,扣除投入的439.6元,加上国家补贴的93.72元,每亩小麦纯收入870.12元。“原来种小麦赔钱,现在赚钱国家还补贴,你说我们不种地干啥?”王保军说。“农民种田积极性的提高,跟我省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的执行密不可分。”魏仲生说。据了解,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近几年连续下发5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明确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让种粮农民得到了越来越多“真金白银”的实惠。

  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按照“一分钱不能少、一天不能耽搁、一户不能漏掉”的要求,对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行量化、细化、实化,建立工作责任制,保证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农户,对农业补贴的投入逐年提高。

  不仅如此,我省还在全国率先全部免征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对种粮农民的补贴也是逐渐增加。

  据了解,2005年,河南提前一年在全国率先全部免征农业税;2006年,河南省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支出达300亿元以上,占财政一般性预算支出的25%;2007年,全省财政对农民补贴持续增加,达45.91亿元;2008年河南省种粮农民获得的各种补贴达70多亿元,全省各级财政拿出400多亿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针对今年的特大干旱,全省提前将77.8亿元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落实到位;良种补贴今年起覆盖全部田块,达14.93亿元,较去年增加5.65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达6.3亿元,较去年增加3亿元。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每斤水稻提高了0.13元、小麦提高了0.11元。

  据了解,所有对农民的补贴都是专款专用,直接发到农民手里,从不给农民打白条。用老百姓的话说,“粮食够自己吃,还能赚钱,积极性咋能不高哩”。

  除了用不折不扣的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外,我省还想办法用科技的力量帮农民增收。

  据省农业厅专家介绍,近年来,河南不仅培育了自己的一大批良种,而且实现了8次更新换代。像郑麦9023、郑麦366、周麦18、新麦18等,这些带有明显“河南符号”的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不仅满足了我省自身需要,还成为全国许多省份农民增产增收的当家品种。

  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说,通过近10年的科学实践和经验积累,河南省优质小麦种植的区域布局已经完成。

  今年,河南省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5506万亩,超过小麦种植总面积的70%。更值得称道的是,6月7日,经过专家现场实打验收,设在鹤壁淇滨区钜桥镇的百亩高产攻关田小麦平均亩产达751.9公斤,为我省首次;万亩核心试验区小麦平均亩产690.6公斤,创我国万亩小麦产量最高纪录。

  除了较强的专家科研团队外,农民由过去的“庄稼活,没啥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转变为今天的“增产不增产,全靠技术员”。“在我们包屯镇,群众都知道赵普生,但不一定知道葛伟。”河南省农业大县扶沟县包屯镇镇长葛伟说,“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赵普生,测土施肥,防虫防病的时候,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百姓看见他都喜欢得不得了。”

  注重科技带来的是产量的大幅提升。据了解,从1984年以来,河南省夏粮总产先后突破300亿斤、400亿斤、500亿斤和600亿斤大关。魏仲生说,夏粮每次千亿斤跨越的背后,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目前,科技对河南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已经达到45%以上。“麦熟一晌,虎口夺粮”。小麦长势很好,但是如果夏收不及时,丰收还是无法保证。今年“三夏”期间,小麦收获期间强对流天气频发、南北收割期间隔时间缩短、柴油供应紧缺、生产调度难度增大等,给小麦跨区作业增加了难度。

  麦收刚开始,河南省南部因雨小麦不能收割,各地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为收割机手提供有效服务,做好劝留工作,保证了雨后收割机充足。

  针对驻马店市正阳县出现部分严重倒伏小麦的情况,河南省农机局与驻马店市农机局一起迅速组织调度500台履带式收割机进行驰援,确保了倒伏小麦被及时收割。

  6月3日晚,商丘等地遭受特大雷电狂风暴雨冰雹的袭击后,为应对灾后抢收抢种,省农机局协助商丘各地农机部门立即启动“三夏农机作业应急预案”;制定并下发了《联合收割机收割倒伏小麦技术要点》;紧急组织调度1300多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到商丘市抢收小麦;为外地滞留机车和机手免费提供食宿,并采取外地机车每天补助100元、本地机车补助50元的办法,尽可能让外来机车和机手留在商丘市作业;将主要收割机生产厂设在周口市的维修服务指挥部移师商丘,确保了灾区小麦适时收割。

  为了做好应急救援和困难户的帮扶工作,省农机局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作用,各地都成立了“收割机应急预备队”,留在当地开展应急工作。“三夏”时节,确保柴油供给是关键。我省加大协调力度,安排两大石油公司,克服油源紧缺的困难,千方百计调运油品,敞开供应。

  在全省六条主要国道沿线设立72座“收割机专供站”,在辖区内的所有非专供站设立“收割机专用加油机位”,确保收割机械在作业区能就近加油。

  同时销售和发放“‘三夏’农机保供卡”、“国道加油引导卡”和“服务跟踪卡”,对进入我省的农业机械张贴“中国石化‘三夏’河南保供通行证”,确保农机进入河南后加油全程无忧,而且在河南的收割机专供站,农机加油还能享受比交通运输用油每升便宜5分钱的优惠价。

  据统计,今年我省夏粮收割95%以上都是机械化作业,虽然说天气不好,但还是顺利保证了夏粮丰产丰收、颗粒归仓,实现了总产值613亿斤的历史性突破。

  不仅如此,国家还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和新的小麦国家标准,让种粮农民吃上定心丸,也为来年的小麦丰收打下了基础。

  “今年国家继续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一斤小麦可多卖5分钱。国家想着法让种粮农民得实惠,今后,我还要多种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王保军说。

  据了解,为了把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每斤水稻提高了0.13元、小麦提高了0.11元。

  省财政拿出1000万元资金与中央6400万元奖励资金合并使用,对35个产粮大县、30个种粮大户和10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拿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对今年实现夏粮总产、单产双增的县(市、区)以及完成单产目标的小麦高产创建项目示范区予以奖励。

  各收储库点纷纷采取便民措施,助推农民踊跃售粮。针对今年夏粮丰收和国家大幅提高最低收购价带动农民踊跃售粮的新情况,河南今年在全省确定收储库点2373个,比去年增加了300多个。

  而且各收储库点增开售粮通道,24小时值班,开展一站式服务,尽最大可能缩短农民售粮时间。各收储库点采取增加卸粮设施,增开过磅点、入仓点,开办转账存款、网络化结算等措施,缩短农民售粮排队等候及结算时间,严禁出现“过夜粮”、“迂回粮”现象,确保卖粮农民拉到收购点的粮食当天入库。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河南——中国大粮仓,用丰收写满中原大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新的贡献。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