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陕西周至:向有限的土地要产量

发布时间:2010-07-13

    农民要增收,基本设施要建设,都离不开土地。近年来,周至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城市品味,全县猕猴桃总面积达到30.7万亩,苗木花卉面积达到4.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4.64万亩,还有开通道路、城市建设等项目用地……能不能在日益减少的粮食种植面积中保证粮食产量?周至县委、县政府首先将目光瞄准了土地开发整理和坡改梯。

    改造荒滩,让荒草滩变成高产田。周至沿秦岭北麓有大小峪口52个,形成9条河流,坡耕地、滩涂、苇地、荒草地较多,土地复垦开发潜力大。县上精心编制和储备了一批土地开发项目,仅2008年、2009年两年间就争取省、市土地开发项目32个,投资1058.4万元,在九峪河、辛口河及黑河下游等河滩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改造滩涂、苇地,复垦废弃窑场,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自行开发荒滩、荒坡,原来的荒草滩、沙石窝都改造成可耕田,两年内新增土地1512.225亩,净增耕地1470.285亩,年可增加粮食数十万公斤。2009年至今,周至先后投资1128万在仰天河流域、小车峪河流域、竹峪乡、骆峪乡等西南塬区8个乡镇的15600余亩山坡地、河滩地实施水土保持、基本口粮建设、基本农田建设等项目,年可增加粮食数百万公斤。

    “一样的种子,一样的劳动,咋比人家收成少呢?”周至县终南镇王才屯村小麦产量连年比其它地区偏低,村民看着别人金黄饱满的麦粒犯了蔫。去年,县农业部门对该村土地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发现,该村土壤中磷、钾等含量偏低,而氮含量却偏高,建议农民增加磷肥、钾肥的施用量,减少氮肥施用量,达到均衡和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今年王才屯村平均亩产达451.6公斤,较往年增产134.1公斤,增产率达到了42.2%。大伙可乐开了花,都说“还是科学种田好啊!”今年周至已在全县范围内采集土样 400个,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已达46﹪以上。

    今年4月中旬的“倒春寒”天气,降温幅度和持续时间历史罕见,县农业部门结合全县小麦生产实际情况,及时对10万亩弱苗冬小麦开展以“一喷多防”与叶面补施磷酸二氢钾为主的“弱苗促壮”科学防治工作,并购置机动喷雾器450台,建立起了村级机防队,按每亩7元的标准向农户提供药剂和叶面肥物资补助,开展统防统治,全县苗情迅速好转。县上还组织了4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分包全县22个行政村,指导农民做好粮食作物科学管理,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改变了农民靠经验种地的习惯,也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同时,周至还鼓励全县农民播种科学选育出的优良种子,农民朋友购买1公斤小麦良种可享受1元钱的现金补贴,去年周至良种补贴面积41.84万亩,补贴资金 418.4万元,今年良种补贴、良种播种面积都实现了全覆盖,良种的应用又提高了单产。周至今年夏粮平均亩产321.7公斤,比上年增加了20.7公斤,增长6.88%,创历史新高。

    “以前看天算收成,现在政府为咱打了井,而且把水引到咱地头,只需拧开阀门就能灌溉,这样便利的耕作条件,种地能不丰收吗?”富仁乡的村民陈刚高兴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周至累计完成投资1100万元,新打机井80眼,修筑机耕路60公里,修建标准防盗井台30座,铺设输变线路27公里,埋设管道63公里,实施肥料统供160吨,绿化道路23公里,完成农田改造1.5万亩,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面改善生产区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建立旱涝保丰收的田块。今年周至又开展了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分别在广济镇、终南镇建立了两个万亩丰产示范片、两个百亩攻关示范点,辐射带动面积 10万亩,高产创建区比非项目区对照田单产增幅达25%—30%。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