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科技引领农业快速发展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保障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进一步打造有黑龙江特色的现代化大农业,有效保障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省农科院坚持“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创新理念,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全省普遍实施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取得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多赢效果,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搞好科技合作共建一招活全盘活
我省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大农业目标,就需要组织全省农业科研院校和各县(市、区)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架起科研与农业生产、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桥梁,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做到“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科技成果难以向生产力转化的事实,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加速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应用。前些年,虽然有一些优良品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在生产中应用,但是比例不够高,主要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脱节。科技合作共建,能有效解决先进农业技术和转化应用脱节问题,科技人员带着新成果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指导和服务,使农民能够及时应用最新农业科技成果。
实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我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确定,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 500亿公斤以上。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有利于推动各地组织实施科技支撑工程,加快粮食增产技术在项目区内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科技与其他工程措施组装配套,推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等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使各工程措施平衡协调、相互促进,强化科技集成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
统筹城乡科技要素优化配置,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加快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覆盖。全省农业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多数集中在市级以上城市,农业科技人员的80%以上聚集在城市。比较而言,县乡农业科技资源缺乏且较为分散,农村科技转化力量较薄弱。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能够在全省范围内整合城乡科技资源,优化组合城乡科技力量,完善科技支农服务体系,加快城市科技要素和资源更多地向农业农村转移、集聚,将技术、人才和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实现城乡科技协调发展,推动形成城乡农业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
涉农科研单位的改革发展,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为其自身发展注入活力。省农科院开放办院,发展空间不断拓宽,他们放活科技人员,使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有了更顺畅的渠道,促使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走出实验室,加快人才、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步伐。科技人员投身生产实践为农业生产、为农民服务的效果与个人的职称评定、行政职务升迁、经济收入直接挂钩,能够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说,搞好科技合作共建,对涉农科研单位的改革发展来说,是一招活,全盘活,可谓是科技共建天地宽。
实现科技合作共建开通对接直通车
省农科院从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入手,以科技为纽带与地方市县签约共建,创造性搞好专家与农民、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引导鼓励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科研牢牢扎根于生产需求,扎根于农民群众,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无缝对接,科技服务农业生产零距离指导,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使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登上400亿公斤台阶。
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由科研单位出技术、出成果、出管理,县里出土地,采取公益性、市场化等多种方式建立不同层次科技示范园区(田),园区涵盖品种、肥药、耕作方式和栽培技术对比与展示等功能,以田间博览会、新成果发布会、标准化技术现场会等形式,集中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实施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以来,已在县级建成了156个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乡镇建设了82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村屯建设了5287块示范田,每年有组织或自发到园区参观学习的农民达150多万人次。全省广大农民承接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明显增强,加速了科技新成果向乡镇、村屯延伸速度,累计转化应用农业新成果、新技术 2450项,相当于农村改革以来新品种新技术总和的1/3。
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目前,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已在全省实现了全覆盖,累计入驻科研人员近10万人次,有200多万人次的农民到专家大院咨询。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专家们主动走出大院,深入田间地头,把技术规程和增产措施,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做到了“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专家们的技术指导,仅农业防病治病一项全省每年减少损失5亿多元。目前,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 59.5%,居全国之首。
谋划农业科技致富项目。为满足农民科技致富需要,全省集中组织各学科专家深入各县,与县里共同研究推进作物原良种基地、标准化饲养及品种改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10大类高新技术和信息化工程建设,以科技牵动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收致富。2003年以来,共谋划实施科技致富项目333个,累计实施面积540 万公顷,辐射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出现了“实施一个项目,转化一项技术,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方农民”的可喜局面。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2003年的2525元提高到2009年的5207元。
实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农科院适应农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要求,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民、农业科技示范户、乡村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培训。截至目前,全省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万多场次,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500多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00多万份,举办电视讲座 4574场次。他们还采取“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培训方式,按照农民的意愿选择培训课题,农民想学什么,就安排什么内容,并组织专家编写发放口袋丛书、明白纸等通俗易懂的科普资料,使农民的科技知识得到快速充实,劳动技能全面提升,家家都有种地明白人。
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省农科院充分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中的引领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8.5%,良种化率达到98%,粮食总产由2003年的251亿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435.3亿公斤,为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推进科技合作共建力保高产稳产
几年来,省农科院一直把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作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主要载体和手段,坚定不移地抓下去,不断把全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引向深入。
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农科院建立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领导小组,统筹配置城市农业科技资源,进一步整合科研设施和科技队伍,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考核评价制度和目标责任体系,奖优罚劣,并实行写在大地上的论文和写在纸上的论文享受同等待遇,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在合作共建中建功立业。
抓好“四个延伸”。农科院提出,农业科技园区由县级园区向乡、村两级延伸,力争用3—5年的时间,普及乡级园区,村级园区的覆盖面达到全省行政村总数的 60%以上;专家大院由单一的咨询接诊向多功能服务延伸,切实把专家大院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科技之家、区域内农业科技发展进步的领头羊;农民科技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延伸,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民群体;致富项目由公益性示范项目向市场化运作项目延伸,推进致富项目由一家一户多品种、小规模向一村一品和区域产业化发展转变。
实现“一个拓展”。农科院提出,合作由“院县共建”向“院村共建”拓展,总结推广他们与甘南兴十四村科技共建做法,与全省100个村开展院村科技合作共建,逐步完善全省农业科技支撑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