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粮调控已被国务院列上日程
7月28日,包括国家发改委在内的六部委曾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及临时存储粮油收购政策,严查利用近期灾害性天气、抬价收购粮食造成粮价上涨预期增强的做法。但是,在全球资金过剩的背景下,抑制通胀预期并不能彻底化解粮价攀高的危机。
粮价上涨,更主要的原因是流动性推动。目前,最主要的金融背景是流动性过剩。投资者缺的不是钱,是投资渠道,而农产品结构性或区域性的短缺,正好成为投资、投机资金炒作农产品价格的借口。
号称“市场圣人”的国际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就是例证之一。7月19日,中国金融衍生品投资峰会后,罗杰斯“倾吐”了投资秘方。他认为,无论是美国国 债还是全球股市,前景都趋于黯淡,反倒是名不见经传的农产品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意外的惊喜。早在3年前,罗本人就清空了美国房产,将农产品作为其为数不多 的投资项目之一,而在此轮国际粮价上涨之前,他正四处游说,鼓励投机者积极抄底农产品。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粮食身兼多重角色,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工业原材料,还是金融投资产品,所以,维稳粮价必须多管齐下。在金融层面,中国应联合 其他国家督促美、欧等金融市场加强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监管,包括限制投机者在农产品上的交易数量、曝光参与交易此类期货的交易商身份。
面对国内的粮食减产危机,以及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市场构成的潜在威胁,目前的国家调控已将工作重心转向秋粮。
8月1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晚稻及秋粮生产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夺取秋粮丰收,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对于保障市场供应,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安排11亿元资金,对南方主产区7300万亩双季晚稻和东北地区 6000万亩粳稻实行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虫补助。
由此可见,领导层面已注意到,天气因素造成的粮食减产对物价走势以及通胀预期影响显著。当前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主要归因于通货膨胀的预期,而非其本身供需失衡的结果。通胀预期通过影响供给层面的扰动而影响粮食价格的正常走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