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海外种地可弥补国内粮食需求

发布时间:2010-09-03

    进口粮食,不如进口土地。鼓励中国农业企业到海外“租地种粮”或“买地种粮”,正不断被政府方面提及。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建议方案,在年初就上报到了国务院。在2008年4月22日的“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有农业部官员透露,政府部门正在探讨相关的鼓励政策,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到国外通过买地、租地生产粮食,以保证粮食安全。

    不过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李正东说:“到现在为止,农业部在这方面还没有特别的鼓励措施。如果要做,也应该是国家从宏观大局统筹安排,而不是农业部一个部门的事情。”

    中国企业赴非洲、南美洲等地购买农场,生产农产品,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2003年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传出消息,“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开发土地、林业、渔业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贸易”。

    但是这件事被提高到中央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始于2006年开始的世界粮食价格全面上涨(据中国发改委统计,到2007年全年,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升58.2%、44.4%、45.9%、6.2%,所有大宗粮食都创下了10年新高)。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在一次会议上表示:“从资源禀赋来考虑,中国虽然不能进口土地,但是应该大力进口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

    业内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高达60%,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自给,就需要相当于现在5个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的土地来种植大豆。

    2007年,国务院相关负责领导曾经找商务部、农业部以及国内各农业生产大省官员开会,专题研究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走出去”,通过兴办农场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方式,到国外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

    显然政府鼓励农业企业到海外种地,但海外垦荒也是知易行难。

    “我们一直在做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浙江省"走出去"的企业并不多。”浙江省农业厅对外经济协作办公室主任朱根虎对记者说:“据我们了解,企业也有比较强烈的意愿,但是还有很多问题”。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