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行政干预并不是平稳粮食价格的最好方法

发布时间:2010-09-12

  虽然我国已经连续六年实现了粮食增产,但今年的异常天气还是带来了最近的粮价波动。整个粮食生产体系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粮食生产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分散的个体种植仍然占据了主流地位。根据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我国现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亿户,农业从业人员3.42亿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数量只有越南和韩国的1/2,印度的1/3,日本的1/12,英国的1/60,美国的1/300。这样的经营规模,导致种粮农民在灌溉、排水、机耕、植保、化肥、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的相对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缺少相应的服务主体,农民在市场信息、价格判断上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从粮价中获取更高的收益。打击游资炒作、动用库存调配固然重要,可在稳定粮价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粮食生产中这些结构性矛盾,真正从粮食数量安全跨越到粮食体系安全。

     玉米虽然在人们口粮中所占的比重不高,它却是养殖业最重要的饲料来源和食品工业的原料。大家关心的猪肉、鸡蛋价格很大程度上都得看玉米市场的脸色。从今年开春以来,国内玉米价格出现了一路上涨,甚至已经攀升到自粮食市场放开以来的历史最高。是什么原因让玉米价格变得如此火爆呢?

    宾县是黑龙江粮食大县,玉米正常年份产量近50万吨,最近这半年玉米价格一路走高,隔几天就是一个价。随着销售价格看涨,收购价格也水涨船高,农民手中的玉米更是越来越少。当地的农民去年在玉米种子、化肥上的投入都是自家积蓄,并没有贷款,所以秋收后并没有急于出售。今年以来,玉米收购价从每斤5毛钱一路上涨,最高时甚至达到了将近9毛,眼下的价格并不是最高的,但也还满意。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吉林省就是和美国、乌克兰齐名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平均每8斤国产玉米中就有1斤产自吉林。从黑龙江一路到吉林,尽管玉米价格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新高,但农户手中却大多数都已经没有玉米可卖。

     玉米价格的变动对下游的无论食品加工企业还是饲料企业,乃至养殖户带来的影响,可以称得上是牵一发动全身。这些变化最终都将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上去,加大老百姓的物价压力和整体经济的通胀压力。

     现在东北粮食产区的玉米价格一路走高,下游加工企业在为原料采购难而烦恼。可是我们也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户上年收获的玉米却早已经出售,再也没有多少剩余玉米可卖。

     黑龙江省宾县,因为干旱,当地2009年至少减产三分之一,并且玉米质量较差,有一批玉米发霉率甚至达到了10%。整个粮的质量不如往年,普遍是。就是说好像在黑龙江省东半部基本上都是这个粮的质量。

     吉林四平所在处于黄金玉米带的核心区,去年产量普遍受干旱影响极大,严重减产,就我们这个也得减产在三分之一,严重地方得到一半,甚至说扔得扔三分之二,收三分之一。

     那么就吉林全省来说,去年玉米生产是什么状况呢?

     吉林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前年(吉林)总的粮食产量是568亿斤,去年是492亿斤,主要是受旱灾的影响,粮食产量有所减少。就玉米这一项,去年比前年少生产了50多亿斤。

     2009年吉林省玉米减产50多亿斤,也就是至少减产250万吨。那么东北地区去年玉米产量又如何呢,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字显示,2008年度东北地区玉米产量65048千吨,2009年为60352千吨,也就是说,减产469.6万吨。而这里的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去掉吉林省提供的数字,那么在普遍面临干旱的情况下,其它两省一区只减产了不到220万吨,减产总量还不及吉林一省,减产率不到5%,和农民普遍反映的减产两到三成更是相去甚远。这些很难经得起推敲的统计数字导致了一系列后果。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根据相关部门安排,他们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玉米托市收购价分别是每斤7毛4,7毛5,7毛6,但市场价很快超过了这一价格。

     今年年初以来,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尤其玉米价格不断上涨,今年从全国看,从东北看,执行托市收购整个和去年比少收了4100多万吨,其中玉米少收了3500多万吨。

     在去年东北地区玉米实际普遍减产的情况下,相关部门2009年年底宣布,从2009年12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对在东北地区直接采购玉米的南方饲料企业给予每吨70元的补贴,很快东北地区近千万吨玉米转移到了南方。在国家临储入库量减少、大量玉米跨省移库的背景下,各家企业普遍对后市看好,竞相收粮。政策导致涨价,涨价推动囤货,囤货再次推动涨价。而6月份以来的国际市场形势加剧了这一局面,最终导致了当前玉米价格屡创新高的局面。

     这样看来东北确实减产了,但是国家说报一个丰收的数据,那现在东北的商品粮没有,企业现在东北的市场主要供应的来源现在就是国家储备。

     这一轮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只是阶段性、区域性的供需失衡和国际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随着今年粮食逐步上市,价格有望平稳回落。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有关负责人也说,他们正在时刻关注着玉米市场,并将根据相关部门要求继续入市,稳定市场。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宋廷明:这个就是波动式正常的,我们就是把它这个只要它不对社会造成重大的振动就应该不要急急忙忙的采取一些个行政的干预措施。我特别是里面强调一点就是,不要对粮食价格过多的进行行政干预,这样行政干预了以后,干预过会就会扭曲这个价格信号,扭曲市场信号,就使得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出来。在影响粮食安全的诸多因素中,国家政策是粮食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因素,粮食价格每提高1%,粮食生产将增加0.2%左右,国家财政支农比例每增加1%,粮食产量将增加2%以上。在我国,实际还是政府主导型的粮食市场经济,如果实行了错误的政策或激励政策发生变化,都会引起粮食产量和市场波动。报告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粮农直补的力度,改进补贴方式。就是我们单向的激励,激励农民多种粮食这是对的,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越多越好,他有个度,就是要供求平衡这个度是很难掌握的,那么万一多了就需要农民悠着点,涵养地的少种一些土地或者种别的,那么这个时候农民不种粮的时候,那农民的损失怎么办?现在没有说法,所以既要鼓励农民多种粮食,农民再有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不种粮食时候,现实也使得农民他这一块耕地有它相应的目的,这叫双向激励,过去是单向刺激,现在双向的,双向保护,应该双向保护,既要保护他增产粮食,又要保证他不种粮食的时候,也得到应得的收益。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