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陕西地区农民增收困难基本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0-09-15
  2007年数据显示,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 2645元,较全国平均水平4140元低1495元,较东部省份平均水平低3067元,较中部省份平均低1199元,较西部省平均低392元。仅比云南高 11元,比贵州高271元,比甘肃高316元,在全国排第28位,在西部12省市区排第9位。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远远低于东部、中部水 平,徘徊在全国第27、28位,在西部省份也处于中下游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及东中部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2007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及各区域平均水平比较

  地   区

农民人均纯收入

陕西与全国及各区域

  差  异(±)

  全国平均

  4140

  -1495

  东部10省平均

  5712

  -3067

  中部6省平均

  3844

  -1199

  东北3省平均

  4381

  -1736

  西部12省平均

  3037

  -392

  内蒙古

  3953

  -1308

  广  西

  3224

  -579

  重  庆

  3509

  -864

  四  川

  3547

  -902

  贵  州

  2374

  271

  云  南

  2634

  11

  西  藏

  2788

  -143

  甘  肃

  2329

  316

  青  海

  2684

  -39

  宁  夏

  3181

  -536

  新  疆

  3183

  -538

  陕  西

  2645

  -



2007年陕西省 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385元,增长1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增量创历史新高。但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40元,较上年增加 55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仅高出0.5个百分点,无论从绝对数还是增长速度上看,仍然处 较低水平。2000年以来,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除2002年和2007年两年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五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与全国平均水 平差距在逐年拉大,值得关注。

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年 份

  绝对额(元)

  比上年增长速度(%)

  陕  西

  全 国

  与全国差额

  陕  西

  全 国

  2000

  1470

  2253

  -783

   

  2001

  1520

  2366

  -846

  3.4

  5.0

  2002

  1596

  2476

  -879

  5.0

  4.7

  2003

  1676

  2622

  -946

  5.0

  5.9

  2004

  1867

  2936

  -1069

  11.4

  12.0

  2005

  2052

  3255

  -1203

  9.9

  10.9

  2006

  2260

  3587

  -1327

  10.1

  10.2

  2007

  2645

  4140

  -1495

  17.0

  15.4



造成农民增收难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客观上的自然条件制约,又有主观上的政策、观念影响,也有农民自身素质等因素。

一、自然条件差,灾害频繁,是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自然因素

陕西地处西部,自然条件差。长期以来,水土流失、冰冻灾害、持续干旱缺水等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同时制约着陕西省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是水土流失严重。陕西省是全国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3.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7%,较全国 高出29.9个百分点(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1%),中强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4.2万平方公里。全省70% 的人口和80%的耕地处在水土流失区,全国黄河流域1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陕西省就占48个。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衰 退。

二是干旱频繁。陕西省是一个旱灾频繁的省份,“十年九旱,三年大旱”。2006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573.3毫米,而华南沿海为 1600-2000毫米,长江流域为1000-1500毫米,华北东北为400-800毫米。干旱频繁是造成粮食及经济作物减收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陕北、 渭北地区。2006年陕西省旱灾面积达到114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5%。全省有62.9%的耕地为旱地,较全国旱地面积的比重55.1%高出7.8个 百分点。2006年数据显示陕西省机电灌溉、喷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3.4%,较全国的29.2%低5.8个百分点。

三是贫困面较大。陕西省107个县区中,国定贫困县50个县,省定贫困县27个县,再加上秦岭北麓和渭北旱腰带14个自然条件较差的特殊区域准贫困县,全省共91个,占全省县(区)数的85%。总体基础条件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价格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经济因素

一是陕西省粮食单产水平低。2007年陕西省粮食亩产229.2公斤,较全国平均水平316.8公斤低87.6公斤,比东部10省区平均单产水平低 130.2公斤,比中部6省区平均单产水平低70公斤,比东北地区单产平均水平低76.1公斤,比西部12省市区平均单产水平低49公斤。2007年陕西 省粮食单产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第29位,仅比甘肃和山西分别高出24.7公斤和11.3公斤,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排第11位。

2007年陕西省粮食单产与全国及各区域平均水平比较

  地     区

  单  产(公斤/亩)

  陕西与全国各区域

  差  异(±)

  全  国  合  计

  316.8

  -87.6

  东部10省平均

  359.4

  -130.2

  中部6省平均

  299.2

  -70.0

  东北3省平均

  305.3

  -76.1

  西部12省平均

  278.2

  -49.0

  陕         西

  229.2

  —




2007年陕西省粮食单产在西部省区的位次

  省区名称

  单产(公斤/亩)

  排   序

  新    疆

  419.2

  1

  西    藏

  364.3

  2

  四    川

  337.6

  3

  广    西

  317.2

  4

  重    庆

  303.2

  5

  内 蒙 古

  252.1

  6

  贵    州

  250.2

  7

  宁    夏

  244.6

  8

  云    南

  240.8

  9

  青    海

  240.0

  10

  陕    西

  229.2

  11

  甘    肃

  204.5

  12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陕西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住户中,63.8%的住户收入来源为种植业,种植业生产收入在陕西 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2007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种植业收入923元,占34.8%,其在农民收入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种植业单产水平低下较大程度地影响着农民 收入的增长。

这不仅仅表现在粮食生产上,就陕西省的苹果生产而言,2007年陕西省苹果面积全国第一,达到727.3万亩(山东苹果面积457.3万亩),而苹果总产量却较山东少23万吨,屈居全国第二;山东苹果平均亩产1585公斤,而陕西省苹果平均亩产仅964.6公斤。

二是种植业成本大,利润微薄。近两年市场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起初的价格上涨使农民受益不浅,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但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带动下, 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价格也保持快速上涨态势,使农业生产投入不断增加,成本加大,种植业生产利润微薄。据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数 据,2007年陕西省小麦价格上涨5.6%,而农资价格总体上涨8.3%;2008年一季度陕西省小麦价格上涨14.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16.8%。可以看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总是跟不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速度。同时,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的同时,劳动力及农业生产服务价格也呈快 速上涨,生产投入的增加,使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增加的收入被抵消。也就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了,但农民增收却很有限,得到的实惠不多。

三是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农业科技应用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链不够长。陕西省作为科技大省,全国唯一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区也在陕西省,但是多年来,陕西 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较低。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陕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相当部分科技成果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率。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 仍然延续传统的生产方式,产业链延伸不够长,农产品附加值低,产品价格处于较低水平,很难对农民增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因素

由于陕西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农业生产仍然延续多年的粗放式小农经济模式,生产的组织形式较松散,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缺乏积极地指导,加上农村信 息滞后,农产品生产经常不是出现过剩就是出现短缺。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加上农民文化素质原因,农民普遍对“农业产业化”知之甚少,实施起来也比较困 难,产业化、集约式经营模式推广困难,当然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慢也是影响产业化推广的重要因素。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 全国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一产比重为70.8%,而陕西省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一产的比重为76.7%,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9个百分点。

同时,陕西省农村社会整体发展缓慢,农业生产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特别是农业保险发展非常缓慢,脆弱的农业产业很难抵抗各种风险,自然灾害、生产过剩等风险时刻都威胁着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严重制约着农业产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四、陕西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是影响农民收入提高的劳动力素质因素

陕西省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较难,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据统计,2006年陕西省农村劳动力中,每百人中高中以上文 化程度的占14.89人,较全国平均多0.72人,而江苏、浙江、山东分别达到18.05人、16.27人和20.64人,均高于陕西省水平。特别是江苏 和浙江农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分别达到2.44人和1.83人,虽然人数不多,但这部分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是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是现代农 业、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推广的积极接受者,也是现代科技知识的传播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及思想观念都起着积极地影响作用。

2006年陕西与全国及部分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构成比较,单位%

 地区

  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专及以上

  全国

  6.65

  26.37

  52.81

  10.52

  2.4

  1.25

  江苏

  6.34

  21.55

  54.06

  13.22

  2.39

  2.44

  浙江

  5.57

  31.55

  46.61

  12.03

  2.41

  1.83

  山东

  5.5

  17.57

  56.29

  15.11

  4.07

  1.46

  陕西

  6.58

  22.54

  55.99

  12.02

  1.77

  1.1




五、从农民收入构成看,二三产业滞后是制约陕西省农民收入的产业因素

2006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 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37.53%,低于全国0.8个百分点,较江苏、浙江、山东分别低15.88、11.21和 0.73个百分点,这说明陕西省农民从打工取得的收入较低,也就是说陕西省农民由第一产业转入二三产业就业的比例偏低,或者由于文化素质原因,从事简单的 体力劳动打工者较多。

2006年陕西与全国及部分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比较

 地区

  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专及以上

  全国

  6.65

  26.37

  52.81

  10.52

  2.4

  1.25

  江苏

  6.34

  21.55

  54.06

  13.22

  2.39

  2.44

  浙江

  5.57

  31.55

  46.61

  12.03

  2.41

  1.83

  山东

  5.5

  17.57

  56.29

  15.11

  4.07

  1.46

  陕西

  6.58

  22.54

  55.99

  12.02

  1.77

  1.1




同时,从陕西省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可发现,陕西省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中从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低于东中部地区,一 产收入仍然是陕西省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家庭从二三产业经营取得的收入也远远低于东中部省份,而相反的是来自转移性收入的比重较高,2006年陕西省 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说明陕西省农民家庭获得亲友赠送、贫困补助等的外部支助相对较多。

陕西省属于西部欠发达省份,农村自然条件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落后于东中部省份。要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除在政策上予以积极支持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加“造血”功能,确保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才是未来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

1、发挥地域比较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

陕西省地处西部,物产丰富,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繁多。在陕北有谷子、高粱、杂豆、马铃薯、苹果、红枣、肉羊、绵羊毛、羊绒等;关中有优质商品粮、苹 果、猕猴桃、棉花、蔬菜、秦川肉牛、奶牛等;陕南有稻谷、茶叶、柑桔、中药材、瘦肉型猪等。所以我们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 色农业,培育竞争优势,挖掘拳头产品,形成产业规模,即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 发展“公司+农户”模式,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体系,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建立企业化的农业生产,逐步培育有 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群,重点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培育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品牌,形成产业生产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产品集群。如在陕北可以对土豆、红枣进 行深加工,关中对苹果、弥猴桃、秦川牛进行深加工,陕南对柑桔、食用菌、中药材及猪肉制品等绿色产品进行开发。在生产地实现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既能够提高 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农民增收,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 用。

2、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努力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要富裕农民,就要真正地从 土地上解放农民。农业就业份额的降低要依托于城镇化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农民收入增长对城镇化率提高有着很强的依附性。 2006年陕西省城镇化率39.1%,而全国平均达到43.9%。从全国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其城镇化水平均较高,而人均纯收入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其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说明城镇化率高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相应较高;城镇化率低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就较低。因而,加快城镇 化发展步伐,形成城乡统筹、互动机制,是陕西省减少贫困面,实现小康的有效途径。

3、建立农业生产预警和保险机制,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在陕西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很重要,但农业产业由于基础薄弱,还未形成强势产业,特别是抗击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 尽快建立起农业生产预警机制,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及时积极引导农村群众调整生产结构,实现以销定产,防止类似“西瓜危机”、“芹菜危机”、“猪肉事件”的 再次发生。同时,政府应积极建立和推广农业生产保险机制,2008年初的雪灾,不难让人们看到农业保险机制发展的缺位与不足。因此,政府财政应加大对农业 保险发展的支持和扶持,成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险公司或者建立灾害风险基金,进一步增强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使农民的灾害损失能降到最小程度。

4、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推进农民增收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转变职能,变直接的行政指导为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环境治理、服务体系的建立等间接服务;对于农业 生产经营,应坚持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诸如协会、联合实体)为主体组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应建立有效的农业支持系统和保障系统,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应体 现在:一是建立农业发展保障体系,即大中型防洪工程、灌排工程、水资源利用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二是加强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农村道路、通讯、 电网、广播、电视、饮水和市场设施建设,以改变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三是建立国家农产品储备体系,充分利用“绿箱”政策,稳定和保护农业生产的持续发 展。四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普及和推广体系,进一步发挥杨凌示范区的农业科技带动作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