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郎县仲温村给子孙留下一片核桃绿
前些年西藏林芝郎县朗镇的仲温村贫穷落后的状况至今让农牧民们记忆犹新:人多地少,到处是荒山、沙地,耕作条件较差,基本上是雨养农业,靠天吃饭。
近年来,朗县加大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力度,决定把核桃产业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来抓,引导仲温村群众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产业,走上致富路。
在朗县朗镇仲温村有这么一段顺口溜:“种上一棵核桃树,不愁柴米油盐酱油醋;种上三棵核桃树,不愁没有房子住;种上十棵核桃树,姑娘成群家里簇;种上二十棵核桃树,轿车开进咱农家户。”这段顺口溜是该村老百姓通过广泛种植核桃树获得经济效益的真实写照。“给子孙留金留银,不如留片核桃林。” 在仲温村群众中已形成广泛共识。
然而,在种植之初,世代依靠传统农牧业生活的仲温村群众,思想还较为保守,他们普遍认为核桃只能换点零花钱,种在地里还影响粮食生长,根本就不划算。为改变群众思想观念,县乡村干部深入农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宣传政策,耐心地给群众算收入账;动员有种植经验的农户带头种植;向基层群众剖析核桃发展潜力、市场前景,让群众彻底消除顾虑。此外,他们还积极组织村领导及种植大户到核桃种植大省进行实地考察,听“经”问“宝”,观“技”看“效”,体验“靠山吃山、靠山致富”的滋味。
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在一些带头种植的农户的引导下,仲温村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益提高,他们逐渐由“要我种”变为“我要种”,村组由“试着干”变为“决心干”。就这样,短短数年间,他们通过种植核桃取得了一举三得的效果。
经济效益逐渐凸显。通过核桃种植,仲温村群众的收入越来越好,日子逐渐富裕起来,“我现有80多棵核桃树,去年刚开始挂果,就卖了3000多元。今年核桃长得比去年还好,核桃树已经成了我们的‘摇钱树’。”村民其律兴奋地说。
生态效益日益向好。朗县在指导仲温村村民种植核桃树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进行核桃种植技术的专业指导,向群众认真讲解坑塘开挖、回塘、树盘覆盖、树干刷白、核桃栽培管理技术,从地块的选择、种苗的选育、定塘种植技术、树体管理、嫁接方法、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切实把核桃种植管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提高了群众种植核桃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他们还注重鼓励群众承包租赁荒山、荒坡种植核桃,把发展核桃产业与“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退耕还林成果与后续产业培育及补植改造”、“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改善了仲温村的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仲温村群众不断采取新的种植模式,积极推广“核桃+短杆农经作物”和“核桃+饲草+薯类作物”混合种植模式,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得到优化利用,实现劳动、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收入。现在,“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把山当田耕,把核桃树当菜种”已成为仲温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为使核桃种植上规模,同时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专业村、专业户和核桃种植园区,充分发挥其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带头作用。在由该县林业局统一组织生产、无偿提供优质核桃种苗,实行种苗质量终身负责制的基础上,对集中、规模连片种植核桃的农户进行“以奖代补”,分类给予奖励。
走进仲温村措姆种植的3亩核桃地,措姆高兴地说:“别看这核桃小,里面可有大文章呢!这是我们全家人的希望,是我们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仲温村的核桃种植户已从小小核桃中感受到了这个大产业带给他们的利益。
朗县县长达瓦看着成片的核桃林动情地说:“这些还没有挂果的核桃树,就像襁褓中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好好照顾它们,让它们健康成长,给仲温村老百姓带来希望,带来实惠。”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达瓦告诉记者,他们将立足核桃规模化种植,加大对仲温核桃的推介力度,创好品牌,逐渐形成人们对仲温核桃品牌的共识,使仲温核桃有更好的市场,给百姓带来更好的效益。现在,仲温村核桃种植面积占到全镇的一半,成了远近闻名的核桃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