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枣之乡新疆若羌县的发财路
若羌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总面积约相当于两个浙江省的面积,是中国县域面积第一大县。其五乡一镇一区坐落于茫茫沙海中,似乎与世隔绝。截至2009年底总人口5.73万,耕地30.5万亩。
玉素甫是新疆若羌县铁干里克乡铁干里克村的农民,40出头。9年前定植了11亩红枣,6年前开始结果,3年前进入盛果期,每年收入十几万。老板3万元人民币收购玉素甫两亩枣园的红枣,被玉素甫谢绝了。玉素甫说,“我自己采收,分级出手,平均每公斤40元,每亩可以净收入两万多。”
精明的农民往往等到红枣在树上自然风干,分级采摘后才出售,这样赚得更多;有的农民带商家在枣园转一圈,一揽子估价成交,由商家雇人采摘,虽然少赚了一点,倒也省事;有的农民还在春天就把枣园转包给他人,自己干其他营生。
在玉素甫的枣园,中共若羌县委和人民政府授予的大红牌匾高挂于枣树上,上面写着“有机标准化枣园”字样,格外耀眼。
县委书记郝建民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内地的生意人发现这里非常适合红枣生长,引种了红枣。无论鲜食,还是干食品种,都显示出特别的优势。由于种植零散,规模小,尚未形成商品优势。农民长期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年收入很低。
进入21世纪,若羌县大力推广红枣种植。截至目前,人均接近3亩,65%的维吾尔农民种植了红枣。随着沙海中一片森林的崛起,农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592元人民币,居西部十二省市首位。
当农民植枣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县委县政府便从品牌打造、质量保证等方面加强服务,成功申报“若羌红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先后获得“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全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红枣之乡”等称号;引导农民成立了枣业协会,协调处理种植、销售过程中的问题;开辟工业园,引进红枣加工企业,成为枣业龙头,收购、加工,产品销往海内外。此外,还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红枣交易市场……县城北部原是沉睡千年的戈壁,崛起一片工业园区,使若羌县县城扩大了近一倍。
红枣引来客商云集,一时间酒店宾馆紧张——一些老板又投资宾馆餐饮业。几年里,若羌县城宾馆酒店增加了几倍。
种红枣,国家的补贴多,直接成本只是水费和购买农家肥的钱。尝到甜头、接受了“绿色食品”知识的农民,很舍得投入。一些客商因此做起了厩肥生意,往往供不应求。
郝建民告诉记者,红枣的联动效应令人欣喜:在优化全县产业结构、提高县财政和农民收入的同时,改变了农民的观念、生产经营、生活和行为方式,农民的商品意识、成本意识、自主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大大增强。
据悉,近年来,哈密、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地区都大力推广红枣,总面积超过百万亩,涌现出多个各具特点的品牌。
有专家认为,目前红枣的净利是成本的3——5倍,主要因为质量好、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高,总量小。普遍进入盛果期,总量增大,红枣的价格肯定会回落。即使这样,其比较效益也会超过其他作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水土光热和温差——新疆的地理因素不可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