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焚烧难制止 要从根本上找原因
近年来,随着河北省各地秋收时节禁烧秸秆以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力度的加大,“烟雾围城”现象已大大减少,甚至一度消失。但最近,随着河北省各地秋收的逐步展开,焚烧秸秆现象又有抬头。
“这里烧的都是玉米皮。自收秋就开始烧了,最少烧5天了。”附近一位村民介绍。
“玉米皮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机械打不碎,也就不能还田利用。用玉米皮做成饲料,牛羊也不吃。”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宋卫东介绍,焚烧玉米皮是今年出现的新情况。

藁城市一村庄焚烧玉米皮产生滚滚浓烟
“玉米皮多得堆成了小山,把路都占了半边。还有村民不断往这里拉。可能是有人看到堆积得太多,就一把火点着了。火苗有一房多高,浓烟滚滚。因为能见度太低,6号那天傍晚,还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和拖拉机在这撞上了。”
目前在河北省农村,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较高,但是玉米皮却成为一道不好破解的难题。公路沿途许多村庄内,玉米皮在农户门口随处可见。
“倒是可以将玉米皮用来发电,但是县里的垃圾发电厂根本不愁原料,城里的垃圾都用不清。况且把玉米皮运去处理还要给发电厂钱,谁愿费这劲?”栾城县环保局局长陈治乱说。
“玉米皮怎么处置确实让人头痛。目前好的办法是找一个合适的大坑,进行集中填埋,等一年后就可以腐烂用作肥料。”宋卫东坦言。
据了解,在高碑店市,一种可以把秸秆变成高密度柱状燃料―――“秸秆煤”的工艺设备已研制成功,高密度的压块充分保障“煤”的持续燃烧时间,几乎不产生烟尘和灰尘。作为全国炉具生产大市,高碑店市预计今明两年在附近农村推广20万台该产品。“这或许也是玉米皮综合利用的一个出路。”业内人士分析说。
保定市新市区江城乡石家庄村距离保定市西三环和336省道交叉口西北方不远处,从省道进入村子的道路旁,随处可见被烧过的玉米皮灰烬和倒伏在地里的尚未烧尽的秸秆。
“现在烧了一部分,明年春天还得烧一些,那时更多。”有村民告诉记者,原因就是收完玉米后,很多村民不再种冬小麦,要等到明年春天时种春玉米。那时候,焚烧秸秆的景象会比现在更“壮观”。
“那为什么不收回去或者粉碎还田呢?”
“不种麦子了还粉碎干啥?再说了,我们这把老骨头了,哪有力气把玉米秸秆弄回去!”一位村民说。
“为什么不种麦子?”
一位刚刚播完小麦的村民算了一笔账:他家种了2.6亩小麦,现在粉碎秸秆还田花费了260元,化肥钱120元,种子用了上百斤,也上百元,播种机费用26元,播下后还要浇水,不下4次,一次一亩地30多元,又是120多元,中间还要打药、施肥,最后还要收割……算下来一亩地的投入在500元左右,其中秸秆还田和肥料是其中两大投入。“与其这么费劲,还不如留下地块来种春玉米。”村民老吴说。
在石家庄行唐、新乐、正定的一些村子,也有农民不愿花钱用于秸秆还田,采取一把火烧了了事的做法。
养殖户秸秆收购量少价低,处理成本高
“自家做饭大多时候也是烧煤,个别时候才烧大锅,抱一捆秸秆就够做饭用了,哪能消耗掉这么多秸秆。”保定新市区江城乡一位妇女说。
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用作饲料也是玉米秸秆最常见的出路。
正定县岸下村70多岁的于大爷养了10年牛。原来每年都要从周围村子里收购上千辆拖拉机的秸秆作青贮饲料。“我买的这些秸秆还是从衡水运来的呢。”于大爷说,这两年,周边不少村的养牛户减少了存栏量,大家也都从饲料成本上精打细算起来。“从衡水那边直接买,花费省去将近一半。”他告诉记者,从周围村子里收秸秆,还需要雇人雇拖拉机,还要轧碎等等,一个流程下来,单是青贮饲料就需要花费五六万元。看来,真正解决这个老问题还是期冀于为秸秆找到综合利用的更大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