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巴彦淖尔中低产田改造助农业丰收

发布时间:2010-10-25

  素有“塞外粮仓”之称的河套灌区位于巴彦淖尔市,总面积1784.6万亩,是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农业部确定的国家优质小麦和优势玉米主产区。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这个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支持、内蒙古自治区整合支农资金打造的粮食核心产区重点项目,是由内蒙古代表团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为第一个全团建议提交全国人大,被全国人大列为2007年全国十大重点建议之一予以落实的。项目在2008年到2017年的10年间,集中改造河套灌区中低产田500万亩,每年改造50万亩,投资总额将达40多亿元。

肉羊产业是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该市从现代肉羊产业发展出发,大力支持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内发展巴美肉羊产业,通过推广肉羊良种、良法、良舍、良料等综合增产配套技术,建设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园区)。如通过扶持五原县巴美养殖开发公司产业化养殖项目,使其种养繁殖量由1000只增加到的3万只,同时带动周边2.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内农户养殖1万多只。公司瞄准国内外中高端肉羊产品需求,建立了全新的现代养殖经营模式,引领当地肉羊产业由传统向现代产业的提升。

“中低产田改造后,渠道衬砌了,浇水方便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地块不但集中,耕地面积还扩大了!”“道路平整了,还有了防护林带!”……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的几位农民细数中低产田改造为他们带来的大变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正在巴彦淖尔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

“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着力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获批的。”巴彦淖尔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燕贵枫说,“项目完成后,连同2008年以前实施的改造项目,河套灌区的787万亩引黄灌溉农田将基本改造完毕,可新增种植面积50万亩;灌区引黄水量将减少 12亿立方米,相当于节省出12座大型水库(按水库划分标准,库容达1亿立方米即为大型水库);改造完成后每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亿斤,接近灌区目前的粮食年产量,再造一个‘塞外粮仓’!”

一块块规划整齐的高产田,一条条防渗节水的硬化渠,一道道笔直宽敞的机耕路,一排排郁郁葱葱的防护林……如今,在巴彦淖尔市,这样配套齐全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处处可见。实施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3年来,该市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50万亩,投资11.5亿多元。

近些年来,由于水利设施老化,大水漫浇漫灌,有灌无排或排水不畅,河套灌区内土壤盐碱化严重。在引黄灌溉的农田中,65%是中低产田,严重制约着河套灌区农业的发展。以五原县新公中镇联胜村为例,该村村支书董志勇介绍,过去村里大多是盐碱地,好的年景每亩也就打三四百斤小麦。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实施后,渠路弯曲不畅变为现在的千米一条线,地块杂乱无章变为5亩见方,有灌无排变为灌排配套,中低产田变为高产良田,农民种粮的效益大大提高,全村人均增收千余元。”说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董志勇不由得喜上眉梢。

据对已实施的150万亩项目区调查分析,立项前项目区只有30%的耕地可以种粮,经过2到3年的改造,90%的耕地都可以种粮,且亩产量由 200公斤左右提高到至少300公斤以上。乌拉特中旗农业开发办主任张建华表示,该旗得令山镇苏独仑1万亩项目区今年新增粮食产量98.8万公斤,油料18.15万公斤,蔬菜33.4万公斤,新增纯收入239.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提高了883元。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还直接带动了全市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7152元,比上年增加1717元,增幅为31.59%。其中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比非项目区高500元以上。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这里已初步显现出其综合效益,开始引领当地农业产业实现三方面的转变:一是种植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该市东部旗县许多项目区立项前受土地条件限制,只能种植某种特定作物,立项改造后,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种植粮食、瓜菜、饲草等。二是种植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据调查,2008年项目区套田及瓜菜等高效种植面积比立项前高2到3倍。三是种植目标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由过去广种薄收转为精耕细作,增收效益逐年增加。

10月2日,在中低产改造项目区之一——五原县胜丰镇三黄宝村的田间地头,一些村民正在收获葵花籽。据估计,该村今年的葵花籽亩产大约为500斤,产量略高于往年。

“这个项目区推广运用了一项新栽培技术,叫做‘覆膜玉米后茬免耕种植向日葵栽培技术’。

通俗地说,就是在覆膜玉米收获后,不进行耕、翻、耙、磨等,留板茬地秋浇,第二年春播时,把向日葵直接播种在玉米茬中间。”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温埃清说,“这是一项集节水保墒、根茬还田、地膜二次利用等为一体的节本增效技术,每亩可节水200立方米左右。覆膜玉米后茬免耕种植向日葵,每亩可节约成本80多元,可增产向日葵30公斤左右,亩增加效益200多元。”

为提升项目区的“科技含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系统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巴彦淖尔市农技推广站等技术依托单位展开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从2008年到2010年,全市中低产田改造投入科技推广资金4083万元,先后实施科技推广项目29个。

在每个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都有固定农技人员蹲点,除负责日常的技术指导外,还经常对周边农民进行各种农牧业技术培训。每当关键农时,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市农技推广站、市农业植保站等单位的专家成天泡在田里,随时随地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

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巴彦淖尔市农业综合开发办还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合作建设了多个科技示范园区,如建设免耕栽培技术科技示范园区24个,面积共计2.3万亩,辐射面积达45万亩。

许多旗县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与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挪二村是中低产田改造的一个示范点。这里的番茄示范片今年又获得了较大幅度的增产。“9月底刚刚收获,亩产有6吨左右,比以前增加了大约1吨。由于实行统一起垄覆膜、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选用优良品种、统一防治病虫害,并采用加工型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点的番茄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良。”专门负责该项目区的农技人员马忠林说。

示范片番茄的高产优价使周边农民纷纷学习效仿,项目区的番茄种植水平普遍提高。现在,由于番茄品质好、产量大,中粮屯河集团等番茄加工企业在这里建立了种植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让农民从中低产田改造和产业化经营中获得了更多实惠。“项目区的番茄有最低保护价,大约为每吨 320到330元。由于销路畅通,农民最后的卖价一般都高于这个数,比如今年,平均卖到每吨380元左右。”马忠林说。

在巴彦淖尔市,仅2008年和2009年两年,这样把中低产田改造和产业化规模经营有机结合的项目就有13个,占了全市产业化项目总数的65%。

未来几年,该市将继续站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谋划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准确把握项目的目标、功能、产业定位,树立‘立体开发、规模开发、特色开发’的理念,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中去。在项目布局上,继续向占全市粮食总产量84%的四个粮食主产旗县——五原、前旗、临河、杭后倾斜。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