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黑龙江大豆急需夺回话语权

发布时间:2010-12-01

      17日,嫩江县的黑龙江翔河油脂有限公司豆油加工车间。室外气温已降至零下,寒风刺骨,车间内则一片热气腾腾,散发着豆油的浓香。“我们选用的都是非转基因大豆,榨的油好吃、健康、安全。”该公司主任刘宏山说,由于企业刚刚成立还没有响亮的品牌,加上散装油薄利多销,所以暂时没做小包装油。

      黑龙江翔河油脂有限公司成立于去年,是嫩江县唯一的大豆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为1000吨,年加工大豆约30万吨,仓储能力达6 万吨。嫩江县是全国最大的大豆主产县,其产量占全国的10%,由于过去嫩江没有较大的油脂加工企业,农民生产的大豆都作为原粮出售或送到农垦九三分局出售,既增加了成本,收入也低。公司今年10月下旬开始收购大豆并进行生产加工,截至目前共收购大豆3万吨,加工大豆2万吨,生产出豆粕1.6 万吨、豆油3300吨。因公司刚刚开始运作,目前生产的只有散装豆油,售价基本是随行就市,非转基因大豆油的优势丝毫没有体现出来。

      去年岁尾年初,黑龙江省70多家规模以上的大豆加工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停产,并全部停止收购大豆。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油脂加工企业,尽管开工就赔钱,但九三仍坚持生产。几年前,为应对国产大豆加工危机,我们在沿海地区建了几个加工厂,加工进口大豆油,这几年,一直是用沿海工厂的利润来弥补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加工厂的亏损。

      由于产不足需,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2007年已经攀升至78.7%。目前国内大豆加工产能已远超过8000万吨,而2008/2009年度我国大豆压榨数量为4100万吨,大豆加工产能远远过剩。

      由于我国多数沿海大豆加工企业缺少国际贸易及商品市场资本运作经验,多数企业被外资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手段纳入囊中,中国大豆产业链的加工环节断裂。外资在掌控加工环节后,不断增加大豆进口数量和压榨产能。据统计,控制全世界粮食生产运销的国际四大粮商在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占66%。外资在控制中国大豆产业链条加工环节后,利用其全球贸易优势,不断加强对我国大豆的压制,迫使“九三”这样的大型油脂企业,也不得不使用进口大豆。

      目前黑龙江省拥有一定规模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164家,虽然年处理量达到700万吨,占全国加工能力的1/10,但没有形成有规模的企业集团,结构松散,而且多数是中小型加工企业,大都建在地区级单位范围内,基本上是依靠本地生产的油脂原料为生。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国际市场价格走势往往直接决定了大豆加工企业开工还是停产,任何一个企业的单独行为都难以对市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由于进口大豆大量涌入,龙江大豆加工业被逐步边缘化。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的数据:黑龙江省2005/2006年度国产大豆压榨数量为740万吨,占国内榨油消费总量的20.85%;2006/2007年度国产大豆的压榨数量为580万吨,占国内榨油消费量的16.71%;2007/2008年度国产大豆压榨数量为360万吨,占国内榨油消费量9.42%;2008/2009年度国产大豆压榨数量为200万吨,占国内榨油消费量4.88%。

      在黑龙江收购大豆需要面对小规模的经营农户,原料到达厂内需包装、运输、存储等费用,每收购1吨大豆约需收储费用75元;而在东南沿海地区,每吨大豆到达车间的费用不足25元。另外,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一般需一次性储备一个榨期的原料,流动资金每年只能周转两次,按现行贷款利率计算,每加工1吨大豆需要支付银行利息70元;而东南沿海企业依托口岸便利,加工一船进一船,年资金周转率达八次以上,每加工1 吨大豆财务成本20元左右。这也是迫使压榨企业沿海化布局,加工进口大豆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大豆加工主产区设厂既降低了农户卖豆的成本,也减少了企业的收购成本,可由于好油卖不上好价钱,弄得油企入不敷出、陷入停产窘境。如何让优质的“金豆”生产出的“金油”卖上好价钱是摆在黑龙江省面前的一道难题。对此,专家们纷纷献计献策。

      目前国际市场的大豆油脂加工被四大跨国粮商控制,早已完成行业整合。黑龙江省 100多家油厂,多数规模小、品牌弱,与跨国外资及沿海企业竞争,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企业阶段性开工或不开工无法带动农户增收、满足消费需求。建议有关部门能够牵头,整合黑龙江主产区民营中小油厂,通过大型民营或国企,采用收购或依托股份制模式,成立销售公司,形成完整的种植、加工、贸易、流通、产品销售的产业链条,完善国内大豆加工业整体布局,使我国大豆产业良性运转。

      作为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采用非转基因大豆生产的豆油却在赔本赚吆喝。整合松散的小型加工企业,叫响龙江非转基因豆油品牌,努力夺回非转基因大豆话语权是当务之急。

      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于殿宇建议,产生上述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突出黑龙江省大豆“非转基因、高蛋白”的特点,没有有效实施差异化的战略。有效的战略就是引导市场消费、规范市场竞争、增强企业造血功能,以产业链中间环节的企业需求为核心,盘活整个产业链,让消费者认可非转基因大豆,消费非转基因大豆制品;让生产者能够在种植非转基因大豆中获得收益,有持续种植的积极性。把非转基因食品作为一个新品类,打造非转基因卖点。将“大豆油”、 “调和油”等产品均冠以“非转基因”字样,从而突出新品类。通过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非转基因专柜等措施将企业产品推向国内市场,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围绕非转基因产品进行战略化布局,努力夺回非转基因大豆话语权。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