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被涨停” 是好事还是坏事?
针对年底食用油再次出现涨价苗头,国家发改委日前召集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中纺集团和九三粮油集团等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召开座谈会,要求企业在明年3月份两会之前,不得再上调小包装食用油价格。据了解,这是继2008年国家对食用油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后的第二轮“限价”。
前期食用油的连续上涨,是发改委此次直接出手干预价格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10月初,5升桶装的大豆油价格在49元左右,而到了11月下旬,同类产品的价格已经上涨到了57元左右,涨幅超过 16%。受进口大豆价格不断攀升影响,10月下旬,中粮集团、益海嘉里等分别提价10%左右。
因此,发改委的“限价令”引来消费者普遍拍手叫好。经营一家川菜馆的张先生表示:“现在各种原料都涨价,生意很难赚,我们用油多,国家这次出手及时,物价稳定了挣钱才有指望。”
对于百姓而言,食用油能够维持在目前的价格无疑是一件好事,不过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则可能要面临更为严峻的成本考验。严格的价格管制通常未考虑导致供求脱节的中间环节因素,虽然限价可在短期内减轻消费者的负担,但中游行业将面临最大的利润率下跌风险。
未来4个月食用油企业不得涨价,日子会很难过,可能有一批食用油企业会关门。今年各项成本都在快速上涨,尤其是人力成本。原来雇一个装卸工,每天30元,现在翻了好几倍,还不一定雇得到人;运输用的柴油价格上涨了45%左右,另外煤、制瓶用的塑料等原材料价格都在上涨,终端小包装食用油价格不能涨,全部自己消化,现在每生产一吨小包装食用油要亏损约180元。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也表示,食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而国家实施控制食品价格措施,导致中粮集团整体毛利率有5%跌幅,由于食品价格敏感,难以将成本上升转嫁至客户,因此中粮集团采取增加市场份额来抵消成本压力。
金谷粮食网评论:行政手段强制控制油价,有点饮鸩止渴的味道,我甚至怀疑国外油企很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尽管眼下油价得到有效控制,老百姓得到实惠,但是在这样的行政干预市场的情况下,国内中小企业的承受力是一个问题。连中粮这样的国内大集团都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中小企业的生产肯定更加困难,相信会有一大批企业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迫退出市场竞争。大浪过后剩下的必定是有外资背景的强势企业,国内企业越来越多的推出市场,那么以后食用油的定价权更难以掌握。仿佛我们的豆油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不打破现在这个局面,食用油的前景令人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