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龙泉农民生态移民分3套市内新房成城里人

发布时间:2009-09-24
老农韩大爷高兴地领到新房钥匙,成了城里人
老农韩大爷高兴地领到新房钥匙,成了城里人
李大哥夫妻二人在新房前照张相。
李大哥夫妻二人在新房前照张相。

  胸戴一朵红花,背上锅碗瓢盆,手拿新房钥匙……昨日上午,在龙泉驿区“大兰银河生态移民进程安居兴业庆典仪式”上,每个站在台上的农户脸上都挂着笑,他们是龙泉驿万兴乡大兰村468户1646名农民的代表。从这一天起,他们告别世居的山区,搬进了城里的小区,由农民变为了新市民,有的还在城里有了工作、有了社保。这也意味着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首次实现了大规模的“生态移民”。

  安居:新房35平方米/人有的一家分三套

  在戴大红花的农民代表中,一位20岁左右、手拿3张房产证的小伙子很是显眼。他叫张静,家里共7口人,住进春秋名邸小区前,他们都是大兰村5组的村民。按照每人35平方米的标准,他们家共分到了3套房子,其中两套90平方米的二居室、一套46平方米的一居室。另外区政府还要补助装修费7000元/人、搬家费200元/户、征地费(林地)6000元/亩、(草地)4000-4500元/亩,40岁以下18岁以上的男子就业费2万元/人,30岁以下18岁以上妇女就业费8000元/人,18岁以下未成年人1万元/人。所有这些补助加起来,张静家几乎连房子装修都不用自掏腰包。张静说,他们准备自家住两套,把多余的一套租出去。

  “太安逸了,我们奋斗一辈子也就买上一套这样的房子。”看着张静手里的3张房产证,一位区政府工作人员忍不住感叹。搬进新房后,大兰村1646名村民仅房产一项,人均固定资产累计已超过15万元。当地政府还为符合条件的移民办理了城市社保,让每位移民能享有10平方米的兴业商铺分红权,并与市民同样享受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全面提高移民综合素质。

  此次移民,大兰村村民通过抓阄搬进了蓝色理想、春秋名邸、天鹅堡等4个高档住宅小区,参加完庆典仪式,记者跟随新市民们来到他们的新居之一——蓝色理想。

  乐业:住进新房重打算弄辆出租来开开

  “不好意思,装修得不好,让大家见笑了。”走进蓝色理想小区6幢1单元703房,尽管40岁的主人李华富非常“谦虚”,但新房洁白的墙壁、干净的木地板、朱红色的橱柜、崭新的家具……还是让在场所有人大吃一惊。

  李华富是大兰村一名地道的农民,这几年一直在乡里做饲料生意。他们一家3口这次分到了一套126平方米的套二,15岁的儿子在经开区实验中学读书,每月还有100多元的生活补助。刚满40岁的李华富还赶上了区政府补助的就业费2万元,加上之前做生意有些积蓄,他并不急着找工作。“搬到城里就不做饲料生意了,想学开车。”李华富笑着说,以前一直喜欢开车,但没机会,这次考到驾照了,准备弄辆出租车来开。

  张隆祥与李华富不同,因为房子超了20多平方米,他补交了5万多元,现在急着找工作。昨日早上,他拿到了区政府发给他的就业通知单,推荐他到东方玻璃公司工作,于9月25日之前报到。“其实搬进城里,我最担心的就是工作,现在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张隆祥笑呵呵地说。

  据介绍,当地政府健全了责任机制和帮扶机制,出台优惠政策,以促进移民就业。目前,大兰村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生态移民劳动力842人中,已就业678人,就业率达80.5%。

  发展:“干旱村”要变身打造生态观光基地

  大兰村是远近闻名的“干旱村”,村里人吃水一直靠政府送。“以后用水就方便了。”拧着洗手间的水龙头,李华富的老婆邹康英幸福地说,以前村里人都吃井水,很不方便。

  “待到本月底大兰村全部居民搬迁完毕后,大兰村将彻底从成都地图上消失,我们将对大兰山区进行生态恢复,并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基地。”龙泉驿区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全区约有39.11%的面积为山区或深丘,山区6万农民普遍存在出行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等诸多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龙泉驿区政府制订了6万山区农民生态移民5年规划,2007年成功地将大兰村首批50户233人移民下山,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思路,总结经验,又开始了“大兰银河生态移民实践”。龙泉驿区委统筹委主任陈茂禄说,按照龙泉驿区2012年城市化率达到90%以上的规划,将转移20万农民进城安居兴业。

  记者牛莉摄影刘陈平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