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10专家深入承德农村寻解决人口问题新模式

发布时间:2009-09-25

  燕赵都市报驻承德记者

  新闻提示:1993年,承德市推出了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承德人口控制模式”,靠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抑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较早进入了低生育水平时代,并持续保持稳定,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阶段提供了宝贵经验。

  近些年来,在“承德人口控制模式”的基础上,承德再次提出围绕农村和农户,从强制约束到多方扶持,从单纯的控制生育到帮助其提高文化素质、改善生活条件,再次走出了一条可供欠发达地区,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模式。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称承德再次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样板。

 多生孩子是累赘。陈宝云 文/图
多生孩子是累赘。陈宝云 文/图

  9月18日下午,在与辽宁省接壤的平泉县榆树林子镇郑杖子村,今年63岁的郑平坐在村民广场旁的墙根下,抽着土烟,看着不远处嬉戏的孩童们,郑平说,随着自己一天天变老,村里孩子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减少。归其原因,郑平说“现在年轻人都觉得多生孩子是累赘”。

  郑平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家有两个女孩,二儿子家有一个男孩。按照郑平先前的想法,“人丁兴旺”是他,这个作为一家之长的长者必须要做得。“要对得起祖宗,让香火延续下去。”然而,世事变迁的速度让郑平的家庭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想让他们再生个男孩。”但不管是没有儿子的大儿子,还是只有一个男孩的二儿子,都没有满足郑平的“殷切”希望。“他们都觉得孩子多了是累赘。”郑平说,如今两个儿子都在种植蔬菜大棚,大棚让家庭变得富足的同时,也让这些“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忙得没有时间去考虑生育问题。

  如今,依旧下地干活的郑平少了往日的唠叨,因为他知道,自己希望多几个儿孙的愿望实难实现,“现在养活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需要好多钱,这样也好,都少了些负担。”除了子辈生育传统的转变,我国新近出台的一系列有关促进农村养老保险建设的政策,同样让郑平少了些对于晚年“谁来供养”的担心。“现在孩子比以前少多了,”郑平说,没读过什么书本他,也慢慢意识到“以后一个孩子要养活八个老人”。老人的担心并非凭空揣测,“村里现在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年龄都超过了50岁。”对于不远即将来临的老龄化社会,郑平说到时候儿孙们的生活应该会比现在更好,“另外政府也会接济我们,总会有人管得。”

 

女性成了家庭的主管。陈宝云 文/图
女性成了家庭的主管。陈宝云 文/图

  “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虽然“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广为流传,并作为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供后人传诵,但女性的社会地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以男性的“后盾”而存在。

  尽管数十年来,社会的激变,人们的思想观念风卷残云般被激荡的社会裹挟着与众多传统封建观念发生撕裂,但几十年相对于数千年来说,“男尊女卑”的思想依旧根植于多数人的心底。然而,现实在告诉我们,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大势已不可逆转。

  9月18日下午,胡惠荣忙完大棚里的活计,就来到村里的阅览室看起了有关蔬菜种植方面的书籍。此时,她的丈夫正在外面奔波着销售蔬菜。“家里的财政大权归我管,他卖完菜回来,钱都会交给我。”胡惠荣笑着说,村里许多家庭都是如此。胡惠荣只有一个女儿,作为农村里为数不多的单女户,她觉得自己的生活比其他家庭负担更少,活得更幸福些。“我闺女在北京打工,”对于未来,胡惠荣说,她和丈夫打算招个上门女婿,“现在招上门女婿的人家很多,大家都慢慢习惯了。”

  郑杖子村的女支书王翠娥说,村里的女人大都已成了“当家的”。“这不是口头说的”,王翠娥说,现在村里共建温室大棚535个,冷棚200个,占地1400亩,在蔬菜种植产业形成的过程中,许多女性都参加了村里组织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许多女性都成了家里种植蔬菜的技术员,这样以来她们的家庭地位也得到提升。”王翠娥说,女性地位的提升,同时也在改变着大家生育观念的转变,“女人照样能撑一片天,生女孩是福。”如今,郑杖子村的512户中,独生子女家庭已占到40户,全村连续15年无政策外生育。

  ■计生不只是计生部门的事

  在平泉县杨树岭镇耿家沟村有一个少生快富示范园区,这个占地100亩的园区,主要分为发菌、出菇两个功能区,这是一个将生育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把少生快富工程加以拓展和延伸,集计划生育家庭脱贫致富和科技培训并举的示范园区。在这里可以看到,在连片的食用菌种植大棚中,有许多都挂着与“优生优育”有关的牌子。据介绍,为了推动优生优育政策的开展,县镇在帮助协调各种支农资金,以及扶贫开发项目时,将优先对计生家庭倾斜,如今这个园区已累投资达200多万元。

  这个园区只是一个缩影,在承德,计生不只是计生部门的事,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共识。如今承德市已将建设“文明生育村”、“文明幸福家庭”建设,纳入“文明生态村”建设内容,与其共同规划、部署和推进。将计生这个“只投入,无经济回报”的事业,统筹到各部门所能涉及到的领域。

  在平泉县农广校,针对农业技术技能培训的课程吸引了许多农民的参加。按照规定凡是计生家庭子女来校学习,将实行免费政策。除了这些,诸如救助寒门学子、计生特困家庭等活动,都为计生家庭提供着全方位的帮助。

  在承德,大家把这以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称为“双文明”建设活动。该活动自2004年发起,其主题是构建“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树立文明婚育新风,构建和谐幸福家庭”的“文明生育村”,“文明幸福家庭”。虽然,“双文明”这个称呼听起来概念有些模糊,但其经验却得到了我国人口专家们的认可。

  ■10位人口专家调研承德经验

  9月18日到20日,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人口学院院长、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翟振武为首的10名国内知名人口专家一起来到承德,深入农村调研承德在解决人口问题上的工作做法。

  翟振武说,上世纪90年代初,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抑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承德人口控制模式”,成为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解决人口问题的样板。“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关系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有许多解决人口问题的经验,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直缺少好的经验。”

  在调研中,专家们深入到农户家中,详细了解了农民生育观念状况。在许多农村,专家们都听到了口口相传的五首计生歌曲。据了解,这五首由承德市计生部门创作的歌曲,是为了改变过去单纯说教,不仅靠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去约束,更加重视依靠文化的力量来引导大家。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许颖说,文化如同自由一般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以及最基层的村庄来说,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计生歌曲,以及许多农村书屋、计生之家的设立,都在体现了文明与家庭的融合,全方位服务的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人口学院教授刘爽在调研后称,现今正处于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一个阶段,人口计生工作如何在加强民生中体现,就需要将其纳入公共管理和服务中来。“现在我国的人口计生工作已从过去的行政约束向激励和服务型转变。”刘爽说,人口管理作为一种边缘社会行为,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许多地方并不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但却符合大众的行为准则,“中国家庭文化内涵丰富而复杂,人们的生育观念都夹杂着社会价值、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在里面,所以人口管理不能制度约束,而是文化建设问题,是社会公共政策,需要针对个体。”承德在建设‘文明生育村’、‘文明幸福家庭’过程中,与改善村容村貌,营造文明的文化氛围,帮扶众多家庭走上致富道路,提升村民的自身素质相结合,是公共管理服务理念的一种体现。

  “将村庄、家庭文明统筹考虑,点面结合,承德的经验给了我们重要启迪,具有示范价值,在全国先进一步。”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说,承德的做法告诉我们,计生能惠民,也能助民,并可以通过文化的建设具有乡土文明的特色。穆光宗称,在调研中看到许多标语都鼓励少生,“少生不等于不生,这些标语需要更改,要有前瞻性,要把鼓励少生变为鼓励按政策生育,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我国的人口安全。”

  崔振武称,承德的新经验是对于“承德人口控制模式”的延续和提升,通过调研,10位专家将承德做法进行整理、总结和修改,将其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解决人口问题的样板,供类似区域参考。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