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率再上调 显示国家怎样的经济策略?
中国央行10日晚宣布,自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亦是最近30天内第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频度密集属罕有。
央行前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分别在11月10日、19日,今次在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CPI数据前夜宣布上调,亦不出市场预料。
此前,央行官员分别在不同场合表示,十分关注内地宏观经济运行及流动性状况,并宣称除加息之外,还正以存款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工具收缩货币。
但近期公开市场操作面临“有票无市”之窘境,央票发行价格与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倒挂,令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效力尽失,市场发现,三年期央票发行步调近期已突然放缓。货币政策“稳健”基调明确,“从紧”预期骤增,更加大了加息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
不过,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两天前曾向外界暗示,中国加息将加大国内国际货币利差,挤压利率工具空间,她同时说,央行会对存款准备金付息,因此上调存准率不会对银行产生硬冲击,并重申“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的立场。
综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中国眼下最安全与温和的货币工具,未来其使用频率仍将大大高于加息,此外,时间判断上,此次调整亦未超出在国家统计局公布宏观数据之前出手的惯例。
面对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题”,央行又一次选择了上调准备金率。政策意图何在?
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从市场的动向中判断出来,目前流动性确实存在着收紧的需要。
此举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于加强物价的预期管理,对于资产泡沫形成压力起到很好的作用。政治局会议谈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找到合理的货币供应量,适当地需要收紧银根。
货币政策稳健比紧缩与宽松更难拿捏。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宽松货币政策的尺度拿捏并不容易,紧缩货币政策的时点也很难把握。实施既不“紧缩”又不“宽松”的“稳健”货币政策,就是要在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寻求货币政策的平衡,那当然是更不容易。
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加息是否还有必要?
由于已经出台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周末立刻加息的可能性应会减少,但尚不能排除之后加息的可能。
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降低了年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
如果今日CPI数据高于4.8%则央行有可能加息。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符合预期,这样一次上调并不构成过度紧缩,从十二月份来看,财政存款可能要流出上万亿,而目前准备金上调锁定不足4000亿。上调后流动性依然保持着适度的状态。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预期之中,估计还是针对热钱进入的预期较强,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只要这一问题不解决,准备金率还会继续上调,没有底线。加息还是有可能,要看周六公布的CPI数据。宏观经济政策收紧的趋向暂时不会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