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农业农村6大巨变
9月26日,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国庆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农村发生了6个方面的历史性巨变:农产品供给方面,主要农产品已经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农业发展已由粗放生产到不断提高集约化水平;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农村经济已由第一产业为主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民收入方面,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农村体制机制方面,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乡关系方面,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到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我们的先哲早就倡导,孟子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历代封建统治者也深谙此道,唐太宗李世民坦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到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又是收入问题。然而,农民收入有没有保障、能不能提高,关键在于执政者对待农民的立场态度和政策导向。中国历史上,不乏农业发展好的时期,但在旧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石的社会制度下,农民处于阶级社会最底层,身家性命也是统治阶级的私有财产,根本谈不上收入问题,一辈子当牛做马,依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通过土地改革让农民“耕者有其田”,组织农民进行合作生产,尽快恢复农业和改变农村的面貌。始终围绕着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来推动农业的发展,并提出农业现代化目标。尽管人民公社化运动要求过急、变化过快、形式过于单一,但这一时期也采取措施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力度,特别是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很多工程设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切实巩固了新时期工农联盟;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加速发展,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全面推进,有效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六十年一甲子,从1949年到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4块增加到4761元,其中1979年到2008年年均实际增长7.1%。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用世界不足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接近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从一个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旧社会到国家仓廪殷实、百姓安居乐业,6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连续下发了6个指导“三农”的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形成了新时期比较完整的“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体系,“三农”发展已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笔者以为, 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之所以能够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实现重大的历史性跨越,让亿万农民过上了好日子,最根本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农”工作的历史性巨变,是对我们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