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新疆辉煌60年:吐鲁番现代农业让土地生“金”

发布时间:2009-09-29

  从温饱不足到丰衣足食,从自我保障到社会保障,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参与到工业化进程……60年来,吐鲁番山乡巨变,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出美丽的诗篇。

  设施农业成增收新亮点

  在托克逊县特色瓜菜基地,抬眼望去是银光闪闪、望不到边的现代设施农业大棚,很难想到这里昔日是饱受大风侵蚀的荒地。

  在我们感叹间,一位脸庞黝黑的汉子走出大棚,他是托克逊县夏乡色日克墩村的农民,名叫刘德成。“这是我种的温室大棚,里面全是西红柿。”他自豪地对记者说:“过去我们种大棚菜,一年一座大棚收入3000元就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在通过新技术、新栽培方法,一年一座大棚纯收入已突破3万元。”

  近年来,吐鲁番地委、行署,各县(市)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把培植特色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点来抓,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了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设施农业“扛”起了吐鲁番农民增收的大旗,涌现出吐鲁番市亚尔乡万亩日光温室、鄯善县鲁克沁万亩哈密瓜、托克逊县万亩绿色蔬菜等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到2008年底,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已发展到10.1万亩,其中温室生产面积2.63万亩。设施农业收入已占农业总收入的11.9%。

  为使土地生“金”,吐鲁番地区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使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目前,吐鲁番地区有红柳河园艺场、盛达干鲜果品批发市场等28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

  从广种薄收到“品牌效应”

  葡萄是吐鲁番的传统产业,种植面积占当地耕地面积的一半。葡萄喜热,吐鲁番的葡萄含糖量很高,号称世界最甜的葡萄。

  这些年,随着标准化基地建设和新技术推广,无公害、绿色葡萄面积逐年扩大,形成了以红柳河园艺场为龙头的20万亩鲜食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以连木沁镇为龙头的20万亩优质葡萄干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地区葡萄标准化生产面积已达40万亩,葡萄标准化生产率已达85%以上。

  随着名牌战略的推进,当地农民增收出现大跨越。如今,葡萄已经成为吐鲁番地区农民人均增收的支柱产业。

  在市场运作上,这几年鲜食葡萄的销售量迅速增加,去年已经超过18万吨。而吐鲁番甜瓜,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点。

  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培育“品牌农业”已成为农民的共识。近年来,吐鲁番地区坚持以科技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59项国家、地方生产标准。吐鲁番地区所属的一市两县都拥有多处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完善的测土施肥、农药残毒检测网络,全地区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70万亩。

  目前,吐鲁番地区已拥有农副产品注册商标100多件,涉及禽蛋、蔬菜瓜果、葡萄、饲料等,其中自治区著名商标4件。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土货”摆上了日本、加拿大、土耳其等国家的超市货架。

  培养技术型农民

  为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新技术,吐鲁番地区、县(市)还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推广协会,各乡镇、村设立分会,吸收县(市)乡农业技术专家、乡土能人、科技示范户等为会员,落实统一服务。同时,还对普通会员(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1966年,全地区大农业系统只有150余人的科技队伍,而到2007年全地区大农业系统的科技队伍就有2600余人,形成了地、县、乡、村四级推广体系。”吐鲁番地区科技局副局长张守堂说。

  新技术的推广带来了新的效益,仅葡萄喷施赤霉素技术推广应用这一项,就让葡萄增产30%。近年来,吐鲁番地区把培养技术型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抓,吐鲁番地区农业局、畜牧局、水利局等涉农部门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和农业产业结构需求,精心编写教材,以生动活泼易于接受的培训形式向农民传经授艺。他们还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开辟了“农业技术指导台”,聘请农技人员向农民传送科技知识,鼓励农技人员创办科技示范基地,推广良种良方,提供科技服务。

  通过科技之冬、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的培训和请进来走出去培训,每年都有7万多人次的农牧民熟练掌握了1至2门新技术,他们个个成了“技术员”。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