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长丰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初探

发布时间:2009-10-19

 
长丰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初探
 
 
www.ah.xinhuanet.com   2009-10-19 来源:新华网安徽频道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正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相对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废弃物管理战略转变的需要和产业链的有机延伸。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发展经济,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我国农业正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方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转变。其目的是实现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农业生产领域中,全面开发生食食物链和腐屑食物链,使农业资源体系中提供经济产品的每一环节所辅产的非经济产品均成为下一环节的利用“原料”,形成范围大小不同、层次高低不同的循环利用途径,最大限度地获取符合人类利益要求的经济产品,将排除“废弃物”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的融合。几千年来,我国农业已有很大发展,现已形成以粮油棉为主体的种植业,以猪牛羊为主体的禽畜养殖业,由这两大产业形成传统农业。传统农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城乡居民的粪便、垃圾和秸秆、绿肥、沼液是农田宝贵的肥源,农家的猪、牛、鸡、狗、鱼、桑、蚕和菜地、农田、鱼塘、村落构成和谐的农村生态系统,轮作、间作、湿地净化、生物降解等被充分利用,可更新资源在低生产力水平和小的时空尺度上循环,但这种循环是封闭保守的,环境风险虽低,但经济效益不高。这种低技术、低效益、低规模、低影响的传统循环经济解决了环境问题,却遏制经济的发展。

    二、长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长丰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主产水稻、小麦、油菜、棉花,兼产大豆、山芋、玉米、花生、芝麻和蔬菜、瓜果,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全省棉花生产重点县以及全国十大草莓生产基地。但是,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加之历史和农业循环经济正处于雏形阶段等原因,长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着诸多问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农业自然资源的制约 长丰县地处江淮丘陵北缘,地势东、南部稍高,西部较低,平均海拔50米。横贯县境中南部的江淮分水岭,岗峦迭宕起伏,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一是土壤质量下降。长丰县78多人口,耕地面积98.5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5%。近年来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而且每年的递减幅度基本上呈上升趋势。耕地质量总体上较差,中低产田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在这有限的耕地中,土壤质量下降或土壤退化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全氮含量部分下降,速效钾含量较低,微量元素有效含量下降明显,多数土壤缺微量元素。后备土地资源数量有限,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艰巨。二是长丰农业季节性干旱突出。长丰县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960 mm,人均水资源拥有量600m3,远远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00m3。农业年用水量3.85亿m3,占全县水源总量59%。农田灌溉和林牧渔畜业用水2.7亿m3;工业用水0.42亿m3;城镇居民生活用水0.23亿m3;其他行业用水0.5亿m3。农田用水量280 m3/亩,人均用水量494 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80 m3/万元。全县80余万亩以上的农产品由灌溉地生产。由于降雨季节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突出。加之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意识不强,用水效率不高,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农田大水漫灌方式,农作物种植模式不合理,工业万元GDP耗水量过高,居民生活及公共设施使用节水器具率较低。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全省平均约为0.45,长丰为0.52,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掉。农业自然资源的缺乏已成为长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二)农业生态环境的制约 工矿不达标的“三废”排放和农药、化肥、农膜、动植物激素等农业化学制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水源水质存在安全隐患。具体表现在县城饮用水源地庄墓河和双凤、双墩饮用水源地蔡塘水库水体受到一定污染。一是农药在使用上的单一性、过量以及使用方法的不当等,对水体、土壤及农产品的污染。二是滥施偏施化肥,使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三是土壤中的残留地膜降低了土壤的渗透功能,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降低了耕地抗旱能力。四是规模化畜禽养殖,使许多高浓度有机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五是城市生活和工业污染向农村的转移也导致农田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六是现代农业大量使用了现代人工制造的外源物质和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等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新问题。

    (三)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长丰农业在为全国做出贡献的同时,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高消耗和过度利用、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四)农业技术的制约 一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科研资源少,而且仅有的农业龙头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导致农业科研成果作用不够凸现。二是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利用率比较低。目前农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技人员推广农技的主动性不强,诸多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五)农村劳动力的制约 长丰农业人口受文化素质的影响,存在着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的能力较差的现象,而且市场适应能力差,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市场理性,信息意识较弱,易受传统观念和现有条件束缚,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了质量,忽视市场的需求,盲目生产,由此造成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效率较低,严重制约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

    三、发展长丰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一)农业

    1.种植业。一是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大田作物主要进行三元结构的轮作复种、间套作,并与养殖业结合。二是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三是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全县化肥、农药等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重金属、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程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2.林业。全县森林总面积19余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5万亩,长防林5500亩,公益林10000亩,森林覆盖率13.92%。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已达70万m3。林业潜在经济效益约在8亿元左右。绿色长廊已突破400公路。生态旅游、综合养殖、休闲观光等林业小区20个,其中双凤农业生态园、三十头绿之源、义井景泰园、岗集卧龙山生态园等林业小区起点高、规模大、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逐步显现出来。农田林网庇护面积达5万亩。造甲乡宋岗村、岗集玉晨公司等集体和企业兴办的林场是长丰典范。但是,林业生态产业建设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总量不大、质量标准不高;二是林种单一、经济效益不明显;三是宜林面积不多、林业发展后劲不足;四是社会化造林程度不高、多元化投入不足等。故此,一要重点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二是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步伐。三是稳定退耕还林政策不变,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3.畜牧业。一是建立规模化养殖场农牧结合模式。全县青饲料种植面积12万多亩。规模化养殖场遍及陶楼、下塘、朱巷和庄墓等十五个乡镇。现有奶牛养殖户78个,存栏数1.11万头,其中能繁殖奶牛6800头,100头以上的规模场56个,日产生鲜奶80吨;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362家,2008年出栏80.1万头,位居全省前六位;养鸡场(户)20余个,年产2700万只。二是确定单位面积养殖规模要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实现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零排放。目前全县共建沼气池1.11万多个,年产气约40 万m3。正在兴建三个沼气发电厂:长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市元源农业开发奶牛养殖场和安徽省科鑫种猪养殖场,国家共投资近700万元, 2010年上半年将全面建成投产,通过对粪便、废水等废弃物的加工利用,尽可能少地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4.水产业。一是建立自净式水产养殖模式。主要针对瓦埠湖、高糖湖的设施渔业,通过配方饲料、精量投饵、合理品种结构等措施,确保水体清洁卫生,循环使用。二是建立规模化适宜密度养殖模式。主要针对全县13座中型水库、174座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和1800余口普通规模化池塘养殖,除尽量采用配方饲料、精量投饵、合理品种结构等措施外,根据品种特点将养殖密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 5.农副产品加工业。一是建立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模式。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二是建立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对于易腐败或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采用就地利用的循环模式。

    (二)农村

    实践证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达到节能、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粮、减人的效果,是实现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效益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是探索在农村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1.建设节约生态型新农村。一是逐步拆除“空心房”、消除“空心村”;二是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节肥减药”技术;三是推广资源再生、废物循环再利用技术,真正做到“变废为宝、变废为肥”,“变废为粮、变废为钱”;四是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 2.推广创新“猪(牛)-沼-果”和“种-养-加”模式,促进粪便资源化利用,提升综合效益。2008年广东温氏集团投资3亿元,在长丰注册成立了“长丰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征地42亩、租地3000亩兴建一个公司总部、一个祖代种猪场和5个种猪场,计划3年时间存栏母猪2万头,公司加农户年出栏生猪40万头;安徽卜蜂畜禽有限公司总投资3.6亿元一期拟建18个标准化的畜禽养殖场,第一个存栏2000头种猪场已在庄墓镇开工建设。长丰要推广、创新资源化利用:一要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结合。牲畜粪便中含有农作物所需的单氮、磷、钾等多种营养成分,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产品质量,节约种植业的成本。另外,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形成以沼促农、以农促沼的良性循环。大力普及猪(牛)沼果、猪沼菜、猪沼渔生产模式。二要同建设生态庭院有机结合。沼气池建设要推动庭院经济的发展,使遍布城乡的小庭院变成一个个特色小种植园、小养殖场、小加工厂等,实现“小庭院、大效益”。三要与发展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增创发展新优势,使生态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形成经济激励机制、开发相关技术等措施来推进。为了发展长丰农业循环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确立新的经济发展观。这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前提。农业循环经济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要求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总量的提高,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不仅要关心经济的发展,还要关心子孙后代的生存。要改变以资源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走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第二,建立生态产业。这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发展循环农业的主战场在农村,应加大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和技术,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围绕“三农”建设,通过建沼气池,改建厨房、卫生厕所及标准牲畜圈舍,实现一池三改,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解决农村再生能源的持续利用,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第三,建立绿色管理技术体系。这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保证。科学管理是搞好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探索新的农业循环经济实践模式,政府引导是关键。要积极创建生态县、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

    (一)完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制度。一是加强法规建设,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机制和农业治污补偿制度。二是完善土地经营制度。三是完善市场经营制度,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机制,提高农户和农产品市场化经营水平。四是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投入。

    (二)提高土地资源质量。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挖掘现有耕地资源的潜力。一是优化农用地开发利用和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二是稳定现有耕地面积,推广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发展高优农业和生态农业。三是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加大防治土地资源退化的力度,改善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的治污理念    一是加快建设一批品牌优秀、规模庞大、效益显著的安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2009年全县种植无公害农产品3.8万亩,禄色食品2.8万亩,其中草莓1万余亩。陶楼乡是长丰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无公害农产品2000多亩,种植有机稻和蔬菜500余亩。二是大力推广生态、科学、经济的农业循环经济的治污方式。如构建生物链,把部分面源污染物(如秸秆、粪便)通过再生闭路循环加以资源化利用,有效地解决化肥、秸秆、粪便引起的污染问题;通过优化调整农药产品结构,使各种农药的用药比例更趋合理,缓解农药给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使用人造温室和新型的沼气供热设备,解决传统农膜的“白色污染”问题。

    (四)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水平    一是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建设绿色技术科研基地,努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二是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结构,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和普及的网络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村(户)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五)强化农业环境监测,提高管理能力    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为环境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起到环境决策的参谋作用。要制定明确的农业环境监测的相关标准,通过标准化建设,严格农业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性,同时要强化环境监测部门的管理力度,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 (杨积山)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