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发挥资源优势 围绕转型发展 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

发布时间:2009-10-20

    蓬勃发展的山西特色农业

    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组委会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气候类型,孕育了山西众多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产品

    山西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和黄河中游古老的农业区之一。省内地形狭长,地貌复杂多样,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气候类型,为山西农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农产品。

    一是粮食作物有比较优势。我省地处世界三大玉米黄金生产带,玉米单产高、品质好,近几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总产保持在65亿公斤以上。小麦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25亿公斤左右,中部和南部麦区,分别被划定为华北北部强筋小麦优势区和黄淮海北部强筋小麦优势区,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特别是以小米、杂豆、燕麦、荞麦等为主的小杂粮享誉国内外,被誉为“小杂粮的王国”。

    二是草食畜特别是奶业具有比较优势。我省处于牧业发展最适宜区,有5000多万亩天然草地,年可利用农作物秸秆150亿公斤,草食畜特别是奶牛养殖有比较优势。近年来奶业发展迅猛,牛奶总产量达到了100万吨以上,位居全国前10位。

    三是蔬菜、干鲜果优势明显。蔬菜是山西的优势产业之一,特别是茄果类等越夏延秋菜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常年生产量的60%外调。以苹果、红枣和核桃为主的干鲜果种植也是山西重要的特色产业,其面积、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并出口韩国、日本及欧洲等地。运城相枣、稷山板枣、汾阳核桃、万荣等地的红富士苹果、祁县的酥梨等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此外,我省还是全国中药材重点产区,资源总量、生产总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党参、黄芪、连翘、黄芩、柴胡、远志、知母等药材量大质优,年产量占全国年消费量的30%-45%。

    围绕转型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着力构建山西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党的十七大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山西省委、省政府先后做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思路、新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围绕特色抓产业,按照“重视粮食、做强畜牧、提高果菜、发展加工”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粮、畜、果、菜协调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制定实施了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积极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产业区、东西两山干果杂粮产业区三大区域建设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大同、晋中、运城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是实施了粮食高产创建、高效园艺建设、规模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增值“四项工程”,启动实施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从我省实际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出发,抓了玉米、小麦丰产方、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果园及规模健康养殖小区等重点建设。

    三是在产业发展上,具体规划建设了一批优势农产品带、产品区和基地县,集中资金扶持了33个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全省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凭借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日益宽松的发展环境,山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以特色优势农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全省高效特色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初具规模,晋中、大同、运城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均已启动实施,成为引领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

    粮食作物结构更加优化。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08年达到2067.8万亩,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44.3%。

    全省蔬菜、水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已成为山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2008年蔬菜总产量达到852.8万吨。水果总产量达到339.9万吨,继2006年、2007年之后再创历史最高。

    全省共建设玉米丰产方800万亩,新发展设施蔬菜14.5万亩、标准化示范果园10万亩,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2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836个,实现销售收入398亿元,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60多家。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大幅提高。山西共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00个,无公害产地面积1625万亩;绿色食品642个,面积700多万亩;有机农产品170个;地理标识农产品12个,面积53.35万亩,年产量达3605万公斤。

    随着特色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省众多的特色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正以其优良品质而彰显竞争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可以预见,凭借山西独特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依托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这一平台,凭借山西日益宽松的发展环境,山西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扎实起步

    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产业区和东西两山杂粮干果产业区三大农业产业区建设初具规模的基础上,2009年初,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晋中、大同、运城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战略部署。这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进一步提升我省农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特色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目前,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并正式启动实施,总投资约300亿元。

    晋中市以108国道为轴线,选择地处晋中盆地的榆次、太谷、祁县、平遥4个县(区)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重点是粮食增量提效、优质无公害蔬菜、优质特色干鲜果、健康养殖和观光休闲农业五大基础产业,农产品加工、市场、组织化、社会化服务四大支撑体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生态绿化四大基础工程。首批启动了69个项目,至9月底已完成投资6.63亿元。

    运城市选择盐湖、永济、临猗、夏县、闻喜、稷山、新绛7个县(市、区)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粮食、水果、棉花、优质高效蔬菜、规模健康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在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的前提下,全力推进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批启动了建设项目65个,项目总投资4.92亿元,国家扶持资金2.84亿元。

    大同市选择大同南郊区、大同县、阳高、广灵、天镇5个县(区)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龙头企业和大型物流体系建设的产业化格局为统领,以规模化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为特点,大力发展畜牧、蔬菜、杂粮、特色作物四大产业。认真谋划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和具有地域风格的建设项目集群,全力推进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

    “四项工程”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近年来,全省各地按照“重视粮食、做强畜牧、提高果菜、发展加工”的思路,规划建设了一批优势产业区、产业带和基地县,并在此基础上启动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高效园艺建设、规模健康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增值“四项工程”。

    “四项工程”描绘出这样的蓝图:到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亿公斤到15亿公斤,设施蔬菜面积在现有110万亩的基础上实现翻番,标准化果园面积突破500万亩,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达到30个。

    在“四项工程”中,粮食高产创建工程是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该工程把重点放在玉米、小麦丰产方的建设上,坚持集中连片开发,主抓技术配套,实行良种与良法结合、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结合,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辐射和带动全省粮食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高效园艺建设工程则在全面提高果、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建设标准化示范果园。规模健康养殖工程通过培育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生产高效、产品安全的现代化畜牧业养殖主体,大规模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建设。农产品加工增值工程着力打造玉米、干鲜果、蔬菜、肉类、乳品、薯类、中药材、小杂粮、高粱等九大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发展由资源主导型向农产品加工带动型转变。

    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前不久召开的第49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意见》,我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我省农牧业资源品种丰富,农作物种类齐全,玉米、小杂粮、干鲜果、蔬菜、畜牧业、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优势资源丰富,这是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基本保证。同时,我省悠久的历史孕育出许多传承古今、久盛不衰的传统名牌产品,这是难得的宝贵财富和巨大的无形资产。六味斋、双合成、老香村等中华老字号享誉全国;平遥牛肉、闻喜煮饼、山西陈醋等传统食品为人称道;沁州黄小米曾贵为皇宫贡品,迄今仍被尊为米中上品。这些名牌、名品构成了我省农畜产品加工的传统优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007年,我省制定了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打造农业产业化九大产业链条的发展思路,并将其与优势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体系支撑。2008年,省委又提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 “四项计划”“六大工程”,把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重点建设龙头企业项目工程作为重要内容。今年,省政府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全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全省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以此带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质的飞跃。

    通过一系列不间断,大力度的扶持,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基本形成了北部乳制品加工,中东南玉米、肉鸡加工,南部果汁加工,东西两山杂粮、干果加工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截至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有3836家,企业总资产规模达到43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9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998个,国家级龙头企业2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20家。而且,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商标和品牌,全省著名商标达到300多个。

    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全国第一

    “船大抗风浪,合作闯市场。”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省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体会到合作经营带来的良好效益。2008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达到5175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097元增加1078元,高出26.3%。截至2009年6月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达1.86万个,占到全国总数17.9万个的10.4%,发展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人数达31万户,带动农户152万户,占到了全省经营农户的35%。

    数量增加的同时,专业合作社的合作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从村内合作逐步向乡内甚至跨县合作,成员人数逐渐增多,出资规模不断加大。截至今年上半年,成员人数在50人-100人的合作社有741个,比去年增加554个,增长296%;从出资规模看,出资在100万元—500万元的合作社有2685个,比去年增加1299个,增长94%。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增收拓宽了途径,更为农民积极参与社会事业、扩大社会影响鼓足了信心。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当选为劳动模范和各类标兵。目前,已经有5名合作社社长当选为省人大代表,11名被评为全国劳模和山西省劳模。同时,一大批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又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列,合作社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

    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是为进一步提高全省农业生产水平,确保粮食安全,结合我省实际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农业重点工程之一。工程规划从2006年到2010年,在全省60个县实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2000万亩。工程到2008年共完成投资21.57亿元,建设工程田1215.21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旱作工程田897.63万亩,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高产高效农田263.07万亩,改造盐碱地54.52万亩。通过多项综合配套措施,项目区耕地土、肥、水资源利用率、农田基础设施及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工程田亩均增产粮食50公斤以上,三年总计增产粮食6.06亿公斤,总节本增效9.69亿元,项目区农民年平均增收139元。

    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是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被列为我省152项省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工程规划在110个县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沟坝地整治与培肥、沟川地补灌与培肥、旱平地培肥、盐碱地改造等五种类型的中低产田改造1000万亩,主要采取土地平整工程、田间排灌工程、小型水源工程、农田防护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地力培肥工程等六大工程措施。项目计划总投资98.19亿元,每年投资19.64亿元,实施中低产田改造200万亩。到2013年完成1000万亩稳产高产旱作农田建设任务,实现全省农民人均1亩高产稳产旱作农田的目标。每年增产粮食7.5亿公斤,增收10.5亿元;工程田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至10个百分点,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合计节本增效12.18亿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80元。

    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针对农业服务体系薄弱,服务能力差的现状,我省积极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重点从农业技术组装和技术集成、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和实行技术物化补贴等方面入手。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建立农业厅长、农科院长、农大校长“三长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科技进村入户万人行动”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工作,我省已经有10万农民取得了绿色证书,100多万农民经过规范化培训掌握了2-3门农业新技术。目前,全省农作物优种覆盖率和实用技术推广率均已达到95%以上。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则从完善各项标准入手。目前,全省共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260余个,引用推广国家、行业农业标准1000多项。全省已建成省级农、畜产品质检中心各1个,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4个,63个县成立了县级质检中心(站)。

    通过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我省已经基本完成了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任务,全省建立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843个,配备村级防疫员2万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制明确到位,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的密度和免疫质量得到保障……一套比较完善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已经建成。市场方面则实行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监督等制度,上市动物及动物产品100%受到监督。

    我省还启动实施了 “金农工程”,在全省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组织专家队伍,开展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和农产品市场销售等综合信息服务。目前,我省已建起12个省部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并在22个集贸市场和22个超市建立了农产品零售价采集点。

    为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我省对15家市级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了升级,并通过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等措施,保障了鲜活农产品安全上市。

    同时,农业执法部门持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对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进行抽检排查,以使农民能够放心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目前,全省农业综合执法队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开始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优质玉米畅销全国

    我省地处世界三大玉米黄金生产带,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具有适宜玉米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生产的玉米以色泽好、含水量低、品质优而享誉全国。我省是全国玉米主产省之一,玉米也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2008年在全国种植玉米的省份中,山西玉米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第8位,单产居第5位。

    2006年-2008年,玉米年平均种植面积1959.83万亩,年平均总产量666.9万吨,分别占到粮食年平均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41.67%和63.75%。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超过百亿公斤,这标志着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2008年玉米面积达到2067.83万亩,总产量达到682.8万吨,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我省出台的 《山西省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年—2015年)》,规划了“一条带四大片”的玉米生产优势区域,即太行山玉米生产带,大同盆地、忻定盆地、晋中盆地和晋南盆地玉米生产区。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300万亩,总产量920万吨,平均亩产400公斤。

    小杂粮享誉海内外

    近年来,小杂粮已成为山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作物、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的优质原料、养殖业良好的饲料来源和贫困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撑。2006年—2008年,全省小杂粮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左右,总产量17亿公斤。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属温带气候,南北横跨6个纬度,中南部的温和湿润与北部的寒冷干燥气候并存,山间、河川、盆地交映,形成了适宜于各种小杂粮不同生理要求的独特气候和生态类型,这也决定了山西省小杂粮分布区域广,种类丰富的特点。我省小杂粮主要分布于晋北、晋西北及东西两山的丘陵山区。主要有谷子、糜黍、高粱、荞麦、燕麦、大麦以及各种豆类。

    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我省的小杂粮产业化开发有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引进、选育、推广了一批优质、专用、多样化的新品种;培养了一批科研、生产、推广的技术人才;研究总结出一套优质小杂粮标准化生产体系;建成了一批有规模、有品牌的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培育了一批获得国内外各种荣誉的名牌、名品,打出了山西小杂粮的响亮牌子,为山西赢得了“小杂粮王国”的美称。

    畜产品走俏市场

    我省位于华北黄土高原,山多川少,地形和生态环境复杂,气候差异大,饲草饲料资源和畜禽种质丰富,是全国畜禽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现有各类畜禽品种品系类群60余种,天然草地455.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2%,可利用草原面积333.3万公顷。依托这些资源禀赋,我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畜牧业初步实现了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健康养殖的跨越,使千家万户的养殖生产,连接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据业务部门统计,2008年全省肉类总产量113.21万吨,其中:猪、牛、羊肉97.19万吨,比1978年增长6.34倍,人均肉类33.37千克,比1978年增长4.24倍;禽蛋产量达到74.19万吨,比1978年增长18.07倍,人均禽蛋21.87千克,比1978年增长12.58倍;奶类产量达到94.6万吨,比1978年增长55.32倍,人均奶类 27.88千克,比 1978年增长38.27倍,全年生鲜乳加工量约90.08万吨。同时,涌现出了古城乳业集团、文水大象禽业集团、永济粟海集团、平遥冠云牛肉集团、交城万通肉牛、右玉玉羊市场为代表的一大批养殖加工大型龙头企业。

    干鲜果全国领先

    深秋时节,果园飘香。全省果品成熟收获,百万果农喜气洋洋。据业务部门统计,我省水果种植总面积已经达到810万亩,去年总产量为644.7万吨;干果经济林总面积近1600万亩,总产量100多万吨。

    我省是北方落叶果树的最佳栽培区域之一,生产的果品以个大、色艳、酸甜适口、风味独特、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多次在国内外展评中获得金奖。

    近年来,为了加速干鲜果业发展壮大,省委、省政府把果业确定为全省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建设省、市、县三级苗木繁育体系、西北黄土高原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和苹果出口生产基地,并在全省开展了优质水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建成25万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果园,每年可向社会提供50万吨无公害水果。

    干鲜果业的发展,吸引了众多的企业家投资果品加工。目前全省已建成海升、汇源等12家年总生产能力为30万吨的浓缩苹果汁加工企业,涌现出厦普赛尔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天天饮料有限公司、怡园酒庄有限公司、维之王食品有限公司、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柳林县华安母枣科技有限公司等大批著名农产品加工企业。

    蔬菜种植不断创新

    “寿绿”蔬菜上了奥运会的餐桌,这个消息鼓舞了全省百万菜农。通过不断应用新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我省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设施栽培模式。

    据业务部门统计,去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626万亩,总产量1730万吨,总产值达到156亿元,全省人均蔬菜产值达到502元,蔬菜的播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人均蔬菜产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08年底,全省年播种蔬菜10万亩以上的县有18个,年播种蔬菜万亩以上的乡镇有136个。各地生产的蔬菜产量的80%销往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广东等省市,10%销往香港、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对稳定和调节省内外蔬菜市场供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经过多年探索,我省先后研究设计出了73155型日光温室、坑式日光温室、1028型塑料大棚、生贵式移动大棚、网棚等设施蔬菜栽培模式,并大面积集成推广了集约化生产新技术,设施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我省无公害蔬菜和绿色蔬菜的认证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全省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3万亩,绿色蔬菜面积达到21.61万亩。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县有30多个。

    中药材生产快速发展

    山西省是我国中药材资源大省,也是中药材重点产区,资源总量、生产总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共有中药材资源1116种,其中药用植物953种,动物药源133种,矿物药源30多种。有道地、名优、大宗、常用并具一定竞争优势和种植规模的中药材约20余种,其中党参、黄芪等11种药材被中药界认定为山西省的道地药材。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中药材产业高度重视,把中药材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和农民致富的亮点产业来抓,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全省党参年产量达300万公斤左右,约占全国年需要量的45%;黄芪年产量达220万公斤,约占全国年需要量的45%;连翘年产量达250万公斤,约占全国年需要量的30%;柴胡年产量达30万公斤,约占全国需要量的25%;黄芩年产量达370万公斤,约占全国需要量的30%;知母年产量达50公斤,约占全国需要量的20%。据农业部门统计,2008年底全省中药材面积110万亩,产量14万吨,产值10亿元。

    全省共有中药制药企业126户,生产品种约500种,中成药已有12个剂型、生产能力达19960吨,年销售收入约30多亿元。目前已形成中药材种植、中成药、中药饮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医药生产体系和流通体系。拥有“广誉远”的龟龄集、定坤丹,“德义堂”的小儿七珍丹及清开灵注射液、维脑路通、丁桂儿脐贴、桂龙咳喘宁胶囊等一批名牌产品。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