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山东鱼台万余公顷稻米实现产业化升级

发布时间:2009-10-23

  □ 本报记者  吴  绵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山东鱼台又传捷报:鱼台大米喜获丰收。这是继鱼台大米荣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鱼台县大米产业的又一大喜事,也是鱼台大米走上复兴之路的重要标志。

  好米也怕巷子深。鱼台水稻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在鱼台发掘的汉墓中,就曾发现鱼台先民种植的稻谷,这说明鱼台县境内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但是,由于旧中国水患较多,黄河多次泛滥,鱼台又地处滨湖涝洼,水利设施较差,十年九涝,灾害频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鱼台水稻种植不能旱涝保收,更不能高产、稳产。当时的“鱼台大米”虽然品质很好,但由于产量偏低,没有形成商品粮,外地根本不流通,仅仅鱼台人自给自足,也只在鱼台当地有名,外地人根本不知道。再加上当时不注重对外宣传与推介,好米也怕巷子深,“鱼台大米”曾经遭遇了“藏在深闺人未知”的尴尬。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鱼台人民发扬愚公移山、战天斗地的精神,大兴水利建设,彻底改造稻田,打了一场漂亮的农业翻身仗。1968年,鱼台县因水稻种植成功被山东省评为全省模范县,成为全省农业学习的一面旗帜。自上世纪70年代起,鱼台县连续20多年成为山东省人均向国家贡献商品粮最多的县。同时,鱼台水资源丰富、水利设施完备、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等优越的种植环境,非常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稻谷营养物质的积累,孕育形成了“鱼台大米”色泽晶莹、营养丰富、气味清香、口感上佳的特色,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品牌就是竞争力。曾几何时,“鱼台大米”产量高了,名气大了,但价值却不高,农民一度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窘境。近年来,鱼台县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通过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建立大米生产基地、提高产业化程度、培植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国际先进加工工艺、成立大米协会等多项措施,全力做大做强大米产业,在国内外进一步叫响了鱼台大米品牌,大大提高了鱼台大米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2008年,鱼台大米荣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鱼台大米商标又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目前,鱼台县两万多公顷稻已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其中1万公顷达到绿色产品生产标准,500多公顷达到有机大米生产标准。鱼台县已有上百家大米加工企业,其中,山东美晶米业有限公司已经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已经拥有独立的进出口权,主要设备从日本、意大利、德国、韩国等国引进,大胆引用了电子分色、紫外线消毒等国际加工工艺,并在车间内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实现了生产自动化和全过程监控。目前,该公司年加工能力15万吨,其中研究开发的发芽糙米和食用糙米填补了国内空白,每公斤可卖到60多元。

  鱼台县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鱼台大米富含蛋白质、粗脂肪、赖氨酸、高钙、铁与维生素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不仅成为国内广大消费者餐桌上的美食,而且还受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超市热销鱼台大米,并出口韩国、日本、俄罗斯、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如今的鱼台大米已经出落为一位靓丽的女子,晶莹剔透,成为“北国江南、鱼米之乡”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国质量报》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