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中国粮食产区布局正在被气候变化改变

发布时间:2011-04-17

       1979年黑龙江的稻谷产量不到100万吨,到2007年增至1500万吨,而自古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浙江地区,稻谷产量则从1979年的1300万吨降至2007年的600余万吨。

     气候变暖导致中国部分地区的气温、降水、日照等主要气候因素发生改变,直接影响国家的农业生产。有关学者表示,根据研究和监测结果,近30年来中国的粮食产区因气候变化而发生了改变,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产区也出现结构性变化。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气候变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项目负责人、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管理博士王丹近日表示,近30年来,北方降水有所增多、南方降水则出现减少;另外,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的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而日照时数均有所减少。

    温度上升、降水带北移使得水稻的生产区出现调整,历史上很少种水稻的北方地区可以种植水稻,比如被称为“北大仓”的东北平原如今成为优质大米的产地。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降雨的增多、温度的升高是其中的重要条件,1979年黑龙江的稻谷产量不到100万吨,到2007年增至1500万吨,而自古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浙江地区,稻谷产量则从1979年的1300万吨降至2007年的600余万吨。

    尽管浙江稻谷产量降低不全是气候变化影响的结果,但是升温和降水增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水稻生产。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还将持续,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将更加深远。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