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十六条”出台始末及和合的变迁
照片选自《浙江百年沧桑》
一九六一年一月,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到嘉善县魏塘公社和合大队调查时发现,这个大队社员一九六○年平均收入二十一点二七元;二○○八年的和合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一万一千一百三十六元。
9月28日,望着自家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的五层新楼,67岁的王掌宝难以抑制心头的欣喜与激动。这是他家继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之后的第三次建房。饱经风霜的老人说:“全家五口人住进这么大的新房,就是睡着了也会笑醒的。”
王掌宝是嘉善县罗星街道和合社区(原魏塘街道和合村)居民,他的4个弟弟和1个妹妹都像他一样住进了楼房。他感慨地说:“如今过上城里人日子,田家英要是在世肯定会蛮高兴!”
今年84岁的原嘉善县委办副主任凌传基说,王掌宝的父亲名叫王老五,是田家英1961年到嘉善调查时关注的人物。
田家英为何要到嘉善调查?为何关注王老五?当记者问起田家英在和合调查这个话题时,1961年担任嘉善县委秘书、1965年接待田家英回访和合的凌传基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历史回放]“三包一奖”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从和合走向全国
1961年1月20日,田家英接到毛主席的一封信,要他组织一个高水平的调查组,去浙江农村调查,选一个最好的生产队、一个最差的生产队进行调查,中间的不要搞,时间为10至15天。
田家英第二天就赶到了杭州,经与浙江省委商量,按毛主席抓两头的调查方法,决定在嘉善县(当时与嘉兴县合并)选一个差的生产队,在富阳县选一个好的生产队。而嘉善县那个差的生产队就是魏塘公社和合生产队(即后来的生产大队)。
1961年1月24日下午4时,田家英一行来到魏塘公社。当晚7时,田家英一行听取了公社党委书记张行方的汇报,时间长达6个小时。
第二天,田家英就开始走访农户,并决定选择两户贫农、两户下中农、两户上中农,用几天时间对六户家庭解放以来的劳力、经济、生活状况的变化进行了算账对比。王老五作为两户贫农户之一进入了田家英的调查视野。
当年王老五44岁,是和合生产队4小队副队长,全家7人,妻子37岁,在队里牧场养猪,大儿子19岁,已干农活,二儿子15岁,上小学五年级,有时帮助食堂记账,还有3个儿子尚小。1958年大兵团作战时,拆掉了他家的三间草棚,当时家里仅有一间12平方米的草棚,一张竹垫床、一张地铺、三条棉被、一张桌子、几条板凳和一只行灶。田家英到王老五家住的草棚内专访,从解放前到1960年,从生产到吃穿住用都谈。解放前的王老五做长工,生活比较困难,解放后经过土改、互助组、合作化,生活逐步好转。田家英边问边听边记录,足足交谈了3个多小时。
田家英调查组从1961年1月25日至2月2日,经过几天的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基本上掌握了和合生产队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和合生产队队困民穷,集体负债,社员倒挂(即透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生产力遭到了相当严重的破坏,社会生活十分困难,集体经济受到削弱。他们认定造成和合生产队落后的真正根源是“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为害。
1961年2月6日,田家英在杭州刘庄向毛主席汇报和合生产队的调查情况,并建议中央搞一个人民公社工作条例。毛主席当即就纠正“五风”改变面貌提出7条意见:怎样克服“五风”改变面貌问题,退赔问题,自留地问题,起草一个工作条例,规模问题,食堂问题,干部手脚不干净问题。
2月7日,田家英回到和合生产队作了历史与现状比较的调查;2月12日,田家英又在魏塘公社找其他生产队干部座谈,听取基层意见,为起草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作准备。1961年3月22日,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
1961年3月27日,田家英调查组开始在和合生产队进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试点:把生产指挥权切实交还给生产队(即原来的小队),实行“三包一奖”(包工、包产、包成本、超产奖励)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在分配上承认生产队之间的差别,在劳动报酬上承认社员之间的差别……此后不久,这个以“农业十六条”为主要内容的和合试点经验走向了全国。
[现场见闻]过去多数住草房 如今全部住楼房
记者在和合社区看到,一幢幢别墅拔地而起,一块块绿地点缀其间,一张张笑脸如沐春风……社区工作人员盛伟民告诉记者,位于县城的和合社区受益于城市拆迁,721户居民全部住上了楼房,其中500多户拆迁户建起了别墅,总造价多的超过了50万元,少的则不低于45万元。
而1961年的田家英在和合生产队的调查中则有着这样的记录:“住。解放以来,瓦房没有增加,草房增加了一部分;一部分大草房翻修以后,改成小草房。目前大部分草房漏雨。8个典型房中,6户住草房,4户漏雨。土改后,草房每隔两三年翻修一次,现在因为缺少稻草和木料,不能翻修。第4、8两个小队的62户社员中,53户住草房,1960年只有4户作了修理。”
“大儿子19岁,不识字,干农活。”这是田家英在和合调查报告中对王掌宝的描述。这位一辈子与泥土打交道的老人说,与以前的苦日子相比,现在可算是落到了蜜罐里。据介绍,他的父亲王老五已于1995年去世,母亲俞玉英现在到四兄弟家轮流居住。因为年龄较大,加之身体不太好,俞玉英对往事基本上已忘记得干干净净。
54岁的王阿羊是王老五的五儿子,目前住的是两层楼房,夫妻俩以养猪为生,去年纯收入超过了5万元,预计今年的收入不会少于去年。而他在杭州读完高校的儿子,目前在嘉兴一家公司工作,每月工资收入2000元。他家的房屋近期就要拆迁,他准备像大哥、二哥一样盖上自己的别墅新楼。
王阿羊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没有粮食吃,番薯藤成为珍贵粮食,父母就专门留给小孩子吃。他永远记住父母的这份恩情,现在母亲想吃什么东西,他都会想方设法去买。
记者在交谈中了解到,他的母亲每月能够拿到396元的养老金,至今已拿了3年多,每个月的钱都用不完。他的大哥王掌宝、二哥王双林也都已拿到了养老金。据了解,和合社区现在能够拿养老金的人不在少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像和合居民有着改善住房的强烈愿望一样,我市农村正在借助“两分两换”的东风,着力推进农房集聚改造。到去年底,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建筑面积达到67.4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而更为可喜的是,未来4年里,全市还将有10万农民住进新楼。
■记者 陶克强 嘉善县委报道组 徐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