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山西:杂粮“缩水” 玉米面积连续增长11年

发布时间:2011-06-21

    玉米面积“十一连增”,杂粮“缩水”500万亩。据统计,到2010年,山西省的玉米种植面积达2300万亩,已占到全省耕地总亩数的46%。2011年山西省玉米种植面积达到创纪录的2377万亩,这已是玉米面积连续增长的第11个年份。

    山西省玉米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1800万亩开始扩大,10多年来这个数字只增不减。据悉,目前山西省玉米的扩张体现在全省除了晋南之外的地方。从技术上讲,和地膜覆盖技术、密植技术的成功推广有关;从政策上讲,与山西省近年来大力实施良种补贴、玉米丰产方建设补贴、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政策有关;最关键的是,从收益上讲,与玉米价格稳中有升,省工省时,“产量高、好卖钱”密不可分。

    玉米面积强势扩张的背后,则是小杂粮的面积“被减少”。历史上山西省一直以种小杂粮为主的高寒冷凉山区迅速被玉米所取代。2000年山西省小杂粮种植面积是2000多万亩,总产近30亿公斤,小杂粮尚与小麦、玉米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到了2010年,小杂粮种植面积则萎缩到了1500万亩左右,总产减少到了20亿公斤上下,十年间“缩水”约500万亩。

    目前山西省平遥县的两个榨油厂,由于当地花生、葵花、油菜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的逐年下降,其所用原料已是东北的大豆;2006年,种植土豆面积曾多达10万亩的武乡县,目前实际的播种面积可能只有3万亩,种土豆的田地大量改种玉米。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和顺县的青城乡,传统上以种植莜麦为主。如今,这里已是清一色的玉米。

    如今,农户都在大片大片种玉米,折射出的是计划经济时代长期的重“大”作物、轻“小”作物的农业指导思想在山西省的延续或难以有实质性的动摇。

    以粮食直补为例,自2004年该项政策实施以来,山西省从2007年起才对除薯类外的小杂粮作物实施每亩5元的补贴,2005年和2006年只对谷子实施补贴。良种补贴全覆盖这一块则始终是玉米和小麦,以及后来新增的水稻、棉花,没有小杂粮的份。尽管在农资综合直补这一项上,从2006年起到2010年,玉米和小杂粮每亩的补贴金额不相上下,但从保护和发展小杂粮生产的角度上来看,整体感觉小杂粮还是缺‘补’,因为补贴不仅体现一种扶持,更体现着一种政府的导向。

    从2000年起,山西省财政加大了对小杂粮生产技术推广的投入,确立了10个杂粮基地县和10个杂粮加工、营销龙头企业,每年也都拿出了一定的资金给予扶持,但这和近年来在山西省启动实施的玉米丰产方建设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等相比,还远未见“捏指成拳”的效果。在褚润根高级农艺师的主观意识里,他特别盼望着各级政府部门能够因地制宜像抓“菜篮子”一样抓一抓小杂粮的生产。

据统计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山西省的高粱、绿豆、红小豆种植面积将分别比去年下降 7.85%、48.82%和24.79%。另据记者了解,在以盛产小米而著称的武乡县,以前人们播种的一种叫“青谷”的谷子如今已不见了。有农民怀念它,因为它的口感好,但他们已经找不到这种谷种。曾被外国专家评为世界上长得最好、最干净的“寿阳荞麦”,因为“产量低、效益差”,近年来在当地也遭到大量弃种。

在有限的耕地里,农民为什么不愿意种植小杂粮呢?6月14日,定襄县玉米丰产方建设项目区的季庄乡横山村农民郭盛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亩玉米地保守说可以打800公斤,按现在的玉米行情价格每公斤2.06元计算,再加上今年政府额外给的每亩30元钱的补贴,种1亩玉米纯收入少说也有1200元左右,而种植大豆等豆类费时费工,充其量亩纯收入也就900元,再说星星点灯的也搞不成个规模。”

    种植玉米之所以“合乎民意”,除了国家的补贴相对较多、省事外,主要还是大家觉得政府比较重视大路粮食的生产,跟着大方向走错不了。此外,他们感觉在发展小杂粮上,基层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技术指导还不全面,新品种更新还太滞后,这些严重制约着小杂粮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地区新闻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