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研究成果
任继周院士是我国现代草业科学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草业学界唯一的院士。创建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等4门课程,并主编同名教材。创建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和我国唯一的草原生态研究所。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3次;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次。主编工具书4本,专著8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1955年开始培养研究生,已培养出硕士(含文革前研究生)35名,博士14名,目前在读博士生7名;与胡自治教授等合作获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1. 创立了草原的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这一分类方法建立在草原发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上,以定量化指标,应用计算机进行分类,并建有分类检索数据库。它不仅适用于我国草原分类,也适用于全世界统一分类。在科学水平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草原分类检索图在国际上被称为任(继周)-胡(自治)氏检索图。
2. 提出了提高我国草原畜牧业生产效率及解决北方牧区家畜"春乏"的理论与技术--草原季节畜牧业。这一理论和技术1978年提出后,已在全国获得推广应用,中央农业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同名农业科教电影片,并译为英文介绍到国外。
3. 建立了评定草原生产力的新指标--畜产品单位体系。草原的生产目的是生产人类可直接利用的肉、奶、皮、毛等畜产品,传统的以牧草产量和载畜量为指标的评价草原生产力的指标弊端很多,助长草原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草原的风气,也不能体现草原真正能为人提供多少可用的畜产品。为此,任继周院士提出以畜产品为指标的新的评价单位和畜产品与畜产品单位换算系统。草原生产能力的新指标-畜产品单位(Animal Product Unit,简称APU),结束了各种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本系统已在我国生产和科研中普遍使用,畜产品单位这一名称已被收入我国《畜牧名词术语标准》一书。APU已被我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采用,被国际权威机构用来评价世界不同地区草原生产力(见《World Resource》,1987)。
4. 提出了草地农业(草业)生态系统的新理论与技术。草业这一新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钱学森院士、任继周院士等在传统的草原畜牧业基础上提出并发展的新型产业和科学。任继周院士在具体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出了草业生态系统的前植物-植物-动物-外生物四个生产层,扩大了草业内涵,延长了生产链;论证了草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学效率的金字塔和经济效益的倒金字塔;研究了草业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系统耦合及优化耦合机理;提出了草业是与农业、林业三足鼎立的以第一性生产为主体的三足鼎立的新兴产业的理论依据等。草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实践研究,从根本上对原来的草原学与草原畜牧业进行了改造和提升,推动了我国草产业的发展,其理论水平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5. 在我国最早开展了草坪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的建植与管理研究,建立了一整套建植、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已为生产实践普遍采用。
6. 先后创办并主编了《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现《草原与草坪》)、《草业科学》、《草业学报》等学术期刊,后两种已被国家确定为中文核心期刊,并被CABI做为其文摘基本刊物。
获奖情况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中外合作项目1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3项、农业部种子基地建设项目1项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次。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1项。
1991年被评选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0年被国家授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新西兰梅西大学1988年出资设立了任继周教授奖学金(Professor Ren Jizhou Scholarship),专门用以资助中新两国农业学者、学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