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

发布时间:2009-11-05

 一、青田县稻田养鱼的发展历程

  稻田养鱼这项传统农业技术根据其发展进程、采取的技术和取得的效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散养阶段(1980年以前),农户采取传统的、粗放的养殖技术,在水源充足的田块放入少量鱼苗,利用田间自然生态因子,田鱼自然生长,产量较低,一般亩产5公斤左右,而且田鱼产品主要是农户自给,作为改善生活和招待亲朋好友的桌上佳肴,商品率几乎为零。

  第二阶段是“五改”推广阶段(1981—2000年),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把稻田养鱼作为短、平、快扶贫项目,重点推广“五改”技术:采取沟坑结合、高埂深沟、投喂饲料、鱼体消毒和鱼病防治,使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一般亩产田鱼十多公斤,高产示范可达七八十公斤,部分田鱼开始走上市场,商品率约为百分之十几。

  第三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县委、县府把稻田养鱼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来抓,通过扶持部分基地、农户、合作组织,以点带面,逐步推行水泥田埂硬化、高埂平板、投喂饲料等。这时政府对产业的扶持取得显著效果,涌现出一批基地、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如雅林、新彭、冯洋、龙现、仁塘湾、金田村、横坑村等形成了连片的初具规模的水泥田埂硬化基地。稻田养鱼的亩产效益也显著提高,一般亩产田鱼25-50公斤,高产养殖区域如仁庄亩产可达150-200公斤,商品率达到30%左右。最近几年又迅速扩大稻田养鱼区域,产业带自东向西挺进,如季宅乡仙人坦、船寮镇外湖、腊口镇蓝田村等,全县呈现出一股蓬勃发展的好势头。

  二、稻田养鱼的综合效益

  稻田养鱼种养模式是一个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鱼在系统中既起到了耕田除草、减少病虫害的作用,又可以合理利用水田土地资源、水面资源、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发展稻田养鱼,对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通过稻鱼基地建设,发挥稻鱼互利共生优势,农民取得较高效益,实现粮食生产稳中有增,符合稳定粮食生产重要战略意义的要求。

  二是可以增加鱼的产量和亩产收益,稻田养鱼产业化经营可使稻鱼产品达到质的提高和量的增长,使农民尽可能多的获得生产上的收益并参与分享加工、流通过程带来的效益。

  四是可以降低资源耗费和生产成本,稻田养鱼可同时产出稻谷和鲜鱼,提高务农效益和积极性,从而减少农田抛荒,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在种养结合过程中,减少了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投入,节约了投入的时间,最终降低生产成本。

  三、稻田养鱼的发展方向

  稻田养鱼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受自然灾害侵袭风险小,增产、增收、富民的效果明显,农民容易接受,产业化发展前景良好。一是推行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出投入比,推动我县稻田养鱼在数量上的快速增长。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安全性,标准化强调产品内在品质、安全性、和技术改进等全面发展,使我县稻鱼产品有质的提升。三是加强市场化建设,提高商品转化率,使稻田养鱼的产业发展无后顾之忧,而且生产者还可以分享加工、流通环节带来的附加效益。四是推广休闲化种养,提高农业收益率,通过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带来产品附加值迅速提高,并带动服务行业发展,促使农业和其他产业有机结合,提高收益率。

  四、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和发展

  1.制订“稻鱼共生系统”项目保护规划。从2005年6月开始,我们开展了制订稻鱼共生系统项目保护规划的前期调研工作。当年11月,在青田县举行了“稻鱼共生系统”项目保护规划研讨会,中科院、北师大、华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专家以及都江堰、龙门石窟等世界遗产保护地的领导参会,共谋项目保护大计,会议委托中科院和浙江大学分别编制规划大纲。2006年4月,举行了规划大纲评审会,浙江省及青田县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评审,会议原则通过了两份规划大纲评审,并要求中科院和浙江大学深化合作、取长补短,共同编制详规。

  2.深化稻鱼共生系统理论研究。中科院、浙江大学等单位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生态旅游发展、稻鱼系统生态作用机制等科学研究,至今已发表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10多篇,深化总结了稻鱼共生生产模式,丰富和发展了稻鱼共生理论,为稻鱼共生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4.继承发展田鱼文化。在春节、元宵节等农村重要节日,开展鱼灯表演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农村娱乐生活,活跃节日气氛。龙现、仁庄等稻田养鱼主产区,保持着田鱼(鱼种)作嫁妆等民间习俗。举行了田鱼乡野烹饪大赛,以田鱼为主题的青田石雕作品不断涌现,促进了田鱼文化发展。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