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的辉煌——吉林农业60年回眸
走向新的辉煌 ——吉林农业60年回眸
吉林省统计局
回首过去的60年,吉林农业在改革中实现了伟大的跨越,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向辉煌。
从曲折中前进到改革中腾飞
改革开放前,我省的农业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恢复与起步阶段、“大跃进”时期倒退到国民经济调整阶段和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粮为纲”的单一化生产阶段。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实施,特别是1999年以来,我省农业进入了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党把“三农”问题摆在了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相继胜利召开,中央连续6年出台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引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阶段,以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落实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这一阶段,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2000年,吉林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4,全面取消农业税;免增农业税负14.78亿元;取消农业特产税1.86亿元;农民人均减负110元。2004年以来,省财政厅累计发放粮种补贴13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5.1亿元。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单产连年创历史最高水平。期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跨上4000元台阶;2008年达到4932.74元,年均增长13.9%。
成就令人骄傲
60年的奋斗,60年的发展,我省农业不断前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由1978年的85.3∶2.3∶12.2∶0.2,调整为46.4∶3.4∶47.7∶1.4,农业比重减少了38.9个百分点,林业、牧业和渔业分别增加了1.1个、35.5个和1.2个百分点。其中,牧业比重上升幅度最为明显,已经占据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61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6.5倍,年均递增6.9%,比1949年增长20.6倍,年均递增5.3%。
粮食生产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从1982年起,粮食产量先后跃上200亿斤、300亿斤、400亿斤和500亿斤4个台阶。2008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68亿斤,比1949年增加339亿斤,增长1.5倍。近年来,我省粮食人均占有量、人均商品量、人均调出量和人均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2008年,全省农业产值达到749.2 亿元,比1978年增长3.4倍,年均递增5.1%,比1949年增长12.1倍,年均递增4.5%。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经过60年的努力,我省林业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8年,在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林业产值达到54.97亿元,比1978年增长5.7倍,年均递增6.5%,比1949年增长280.5倍,年均递增10.0%。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我省的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27.9%提高到43.4%。全省的活立木总蓄积量由建国时的6亿立方米增加到9.14亿立方米。截至2008年底,全省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29个,总面积225.68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12.1%。拥有国际重要湿地1处,面积10.5万公顷,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基地4个,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76个。
畜牧业强势发展,养殖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多年来,我省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养殖方式由传统的农户庭院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小区化、区域化和产业化经营转变,确保了畜牧业在全省农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2008年,在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牧业产值达到770.20亿元,比1978年增长20.7倍,年均递增10.8%,比1949年增长40.4倍,年均递增6.5%。2008年末,全省生猪、牛、羊存栏比1949年分别增长6.8倍、10.1倍、60.9倍。
渔业生产长足发展,水产品产量明显提高。2008年,在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渔业产值达到22.52亿元,比1949年增长116.6倍,年均递增8.4%。2008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2.62万公顷。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15.5万吨,比1949年增长12倍。水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为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作出了贡献。
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进步,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全面推进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截至2008年末,全省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510个,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20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6亿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达到98个。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辐射带动农户达253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63.4%。龙头企业安置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1.5万人,带动基地农户增收41.3亿元,户均收入1632元。农村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包含农技、林业、畜牧、水利、农机等涉及为农民科技服务的诸多领域,成为开展技术推广和为民服务的主渠道。
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到2008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1800万千瓦,比1957年增长691倍;大中小型拖拉机拥有量达到76.81万台,比1957年增长1599倍;联合收割机5598台,比1957年增长372倍;农用汽车16万辆,比1957年增长7618倍。机械化耕作水平明显提高。机耕面积达到5722.5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达到75.5%,农业机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18.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33.2%,分别比1978年提高42.7个和18.4个百分点。设施农业取得长足发展。2008年,全省大棚温室面积达到75万亩。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逐步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惠农举措。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32.74元,比1978年增长26.2倍,年均增长111.6%。全省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443.24元,比1980年增长14.9倍,年均增长110.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9年的67.5%下降到2008年的39.6%,下降27.9个百分点。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0年的9.1平方米,提高到2008年的21.94平方米,增加了12.84平方米。到2008年底,全省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话机达到67.69部,移动电话125.69部,拥有摩托车59.81辆,拥有自行车68.56辆。
前途无限光明
展望未来,我省农业、农村、农民面临着许多重大发展机遇。“十七大”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了全面部署。要求今后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要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要抓住机遇,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我们相信,在党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农业和农村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