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50年中国农业仅实现化肥化 短期难改变
中广网北京11月9日消息 温铁军,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从2002年起,他就注重生态农业环保问题,并在多地进行试点,普及生态农业概念。在温铁军看来,中国过去50多年的大机械化、规模化、化肥化农业发展模式并不成功,唯一实现的化肥化,还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小农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农业,回归生态化势在必行。而2007年一号文件提出的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正是温铁军这么多年来所坚持的。
小农经济条件下搞不了大规模机械化
从1956年提出农业的机械化、化肥化,我们坚持农业大规模生产这种模式50年,但50年后,我们没有实现大规模机械化。唯一实现的化肥化,还造成了土壤的严重毒化,环境污染。
小农经济条件下搞不了大规模机械化,怎么办?那就恢复到生态化。2007年是关键的一年,它等于告别了1956年以来坚持了半个世纪的农业现代化、大规模机械化的思路,变成了农业多元化,使农业具有了和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相结合的这样一种特征。
记者:从07年1号文件开始,从中央到研究学者,都开始对这几十年的农业发展模式开始进行反思,这个反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温铁军:应该说2007年1号文件出台,是从2002年中央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强调了五年之后的一个讨论结果。2007年1号文件中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重点就是强调了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提出来的,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农业发展结合在一起,就是说农业本来应该是多样性的。
我们从1956年提出农业的机械化、化肥化,坚持农业大规模生产这样一种模式50年,但50年后,我们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了吗?没有。唯一实现的是化肥化。结果化肥化造成了土壤严重的毒化,或者土壤有机值含量大幅度下降,环境严重污染。化肥发挥作用的过程有点像水泥,于是它一定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源,也一定是食品严重不安全、生态环境破坏等重要的原因。
农业现代化中唯一实现的化肥化,造成的代价非常显著,这就是我们50年来追求的结果。50年的经验教训足够了,现在难道不该调整吗?
所以2007年1号文件提出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它的重要的地方在于,它让人们更多地认识到农业不是一般的经济活动,农业更重要的还是自然活动,是一个自然过程。它和风、光、水、土方方面面是高度结合的,而人不可能把风、光、太阳、水等都市场化。而且农业还有它的文明传承、社会文化和历史作用等。
温铁军:其实世界农业在工业化条件下,也是三分天下,不可能是一个模式。第一个模式,是说那些真正可以推行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的,只有大农场国家,而这些国家形成大农场的原因在于它的殖民化。南北美洲或者非洲才有大农场农业,那只是过去被殖民化的地区才有。这种模式,是全世界都要模仿的吗?不是。这个经验是个别的,不是全面的。
第二个模式,就是欧洲的那些原宗主国。欧洲国家在对外殖民的几百年间,它的农业变成中小农场为主,顶多有一个中型农场,大部分是小农场,因此它不可能实现彻头彻尾的规模化、机械化。到90年代的中后期,大概96年、97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调整,转向了强调农业多功能性,强调了农村的综合发展,而不再一般意义去强调单纯的经济效益,靠规模增加然后产生经济效益等。所以欧洲的农业从那以后,转向绿色农业,转向生态化的、环保的、休闲的、旅游的、景观的等多功能农业。
最后,再看没有被彻底化殖民化的东亚国家,这些都是小农经济国家,没有一个搞成大规模农业的。日本95%城市人口了,但至今还是小农经济,还是小块耕地。韩国92%左右的城市化率,超过90%的城市人口,但它也没有实现大规模机械化。
所以农业是一个和自然资源高度结合的产业,决定了世界农业的三分天下。小农经济条件下搞不了大规模机械化,怎么办?那就恢复到生态化。2007年是关键的一年,它等于告别了1956年以来坚持了半个世纪的农业现代化、大规模机械化的思路,变成了农业多元化,使农业具有了和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相结合的这样一种特征,这个很重要。
推行农业生态化道阻且长
农业生态化到现在为止还没推行呢。你怎么可以想象一个2007年的提法,才一两年就能够顶掉50年来的积累。这50年来有多少人的思想,多少人的利益都在里边,他们已经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利益结构,想短期内改变那不可能。
记者:从07年到现在,农业生态化的实践效果并不明显,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温铁军:到现在为止还没推行呢。你怎么可以想象一个2007年刚刚提出的提法,才一两年就能够顶掉50年来的积累。这50年来有多少人的思想,多少人的利益都在里边,他们已经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利益结构,你想短期内改变那不可能。
2007年提出农业的多功能性,然后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才提出2020年农业发展的目标,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刚刚把生态环保的目标、生态文明的理念,跟农业发展目标吻合起来。这是从07年到08年,一年来在政策指导思想上的变化。当这个政策指导思想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间去,变成各个部门的政策思想,尚需时日。怎么可能短期内就解决呢?怎么可能马上见效呢?
见效体现在哪?体现在我们坚持了七、八年的试验中。从2002年开始强调三农问题以来,我就注重生态农业环保问题。我们是一直坚持这些东西,坚持到现在这些东西变成了2007年1号文件,变成了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的内容,善莫大焉。
从试点情况来看效果很好。同样的土地面积,你要用有机的方式去替代那种过度化学化的方式,这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逐渐恢复地力。小范围的实验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可以把用有机方式生产的产量和使用化学方式生产的产量接近,当然不能说完全一致,因为你不可能短期内把地力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比如说过去东北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4%点几,现在降到2%点几了,你想恢复起来,那可是多少个世纪形成的。如果再这么造下去,继续化肥化,那将是恶性循环,土壤的肥力会逐渐下降,下降到忽略不计,那就没有土壤有机质了,自然的基本条件就被破坏完了,要等到那个时候再恢复,那就是灾难。
现在已经很严重了,当然现在有很多人说你们这样做不合理,因为这样会降低产量,我们说得有个过程,如果现在还不做那就麻烦了。我们做了7年的结果是,我认为至少生态农业、环保农村的概念是可以变成现实的。
温铁军:浙江省的安吉县,是一个典型的官穷民富的地方,政府财政水平并不高,不过20个亿左右吧,比欠发达地区强,但比发达地区差远了。但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却是1万多,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在浙江省的平均水平之上。在政府不富的情况下,政府干了什么?安吉大部分村已经实现了生态村,因此这儿大面积的实现了山清水秀。因为有了这样的环境条件,农民开始直接把农业、林业变成第三产业,于是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中国学日本农业模式 关键是利益结构能不能调整
在日本模式中,农民形成综合性合作社,不仅进入了生产领域,而且进入了流通、加工、购销、超市、餐饮、金融、旅游等领域,农民收入的60%以上不来源于农业。真正的日本模式不是说农业成熟不成熟,而是说它的组织结构和我们不一样。
从目前情况看不是我们有没有想法,而是已经形成利益结构能不能调整?比如种子、肥料、超市、金融、房地产等,这些领域已经是大产业资本在控制了,再想要农民组织起来进入,竞争力不够,优惠条件也没有。
记者:您刚才说东亚国家,比如日本、韩国都还是小农业经济,据我了解日本、韩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和中国有不同,您能具体介绍一下日本的模式么?
温铁军:如果我们讲农业模式的话,我们刚才已经讲到东亚是小农经济这样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就意味着,农民是不可能靠着农业自身来提高收入的,因为它资源有限。
在东亚的农业模式中,最值得我们注意分析的是日本模式。在日本模式中,农民形成综合性合作社,不仅进入了生产领域,而且进入了流通、加工、购销、超市、餐饮、房地产、保险、金融、旅游、饭店等所有的领域。至今日本金融总量中有30%多的是属于农民的非正规金融,不像我们现在90%多全部是正规金融,给非正规金融留的空间很少。所以,日本农民只要组成合作社什么都可以干,所干的大部分产业是免税的,产生的收益返还给农民。
因此日本模式中,农民收入的60%以上不来源于农业,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分析的。我们老是强调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但就是不让农民进入这些领域,或者说你可以个体进入,但这样并不意味着农民能够增收致富。所以,我们一定得帮助农民形成综合性的合作社,让他们能以组织的方式进入其他产生收益的领域,把这个收益对组织成员返还,才有农民增收的可能。
所以真正的日本模式不是说农业成熟不成熟,而是说它的组织结构和我们不一样。
记者:我们扶持龙头企业下乡,由公司+农户来做的。
温铁军:放任外部主体进入乡土社会的情况,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普遍的。东亚小农模式中只有日本模式是不放任的,我们和一般发展中国家情况是相似的,我们是放任的。
记者:现在中国有没有借鉴日本这种模式的趋势?或者说,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要实现像日本这样的农民合作组织,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温铁军:从目前情况看不是我们有没有想法,而是已经形成利益结构你能不能调整?比如种子、肥料、超市、金融、房地产等,这些领域已经是大产业资本在控制了,都已经形成了经济利益结构。如果现在要帮着农民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合作社组织,那现有的这些领域都会遭遇原有利益结构的困难,因为经济利益结构很难调整。而且,农民组织起来进入,竞争力也不够,也没给农民一个低成本、免税进入的条件。
日本经验最核心的,是在农村地区所有这些产业,政府只允许农民做,别人不许做。而我们现在是允许别人做,农民不能做,这是最大的差别。
还是一个国家战略的问题,还是一个政府政策的导向问题。当然,十七大的政府报告里已经明确提出了利益结构多元化,我们现在必须在有关的政策考虑中注意这个倾向。也就是说,政府已经注意到了,也许逐渐会调整好,寄希望于不断的制度演进吧。(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