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国内大豆依然供大于求 政策宽松不宜过于乐观

发布时间:2011-12-20

    受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国内油厂压榨需求不足,港口进口大豆库存长期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国内大豆供大于求的局面依然未改。随着近来国际大豆价格的下滑,进口大豆的成本也逐步下降,国内进口大豆的意愿增强。据商务部预测,预计我国12月份将进口大豆达到539万吨,略低于11月份570万吨的大豆实际进口量,但远高于10月份381万吨的进口量。受国内进口大豆量回升带动,国内大豆港口库存居高不下。12月16日,国内主要港口大豆库存约为688.17万吨,较月初增加15.6万吨。与此同时,国内油脂类品种进口量也明显上升,这将间接加大国内大豆的供给压力。

    国产大豆现货价格较为稳定,哈尔滨地区新季大豆挂牌收购价在3.84—4.02元/公斤。结合当地3180元/吨的豆粕和8750元/吨的四级豆油现货价格分析,即使按照3.84元/公斤的收购价来计算,当地油厂的理论压榨利润约为-93.7元/吨。受今年国家4.00元/公斤的临时收储价支撑,黑龙江省内农户惜售意愿较重,油厂低价收购大豆较为困难,油厂对大豆的需求不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投资者对国家宽松政策调控的预期升温,进而对大豆价格形成支撑。但从会议传达的精神来看,市场预期或过于乐观。首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不代表宏观政策整体方向的改变。会议明确要求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仍将是未来国家政策的重要方面。其次,抓好“三农”的一系列措施不代表支持农产品过分上涨。其实,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国家粮食局已经发布通知提高今年国家临时大豆收储价格。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更多的是对农产品形成阶段性底部支撑,收储能否推动价格上行仍要视农产品本身的供需状况。在国储大豆持续流拍和国产大豆压榨需求疲弱的现状下,收储对期价的向上推动力将受到很大限制。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行业信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