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调控力量及成本压力 豆油市场震荡调整

发布时间:2011-12-24

    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度过艰难的一年。一方面高价的进口原料限制了豆油下行的空间,而另一方面宏观调控抑制物价也令行业艰难,经历了比较明显的夹板行情期。自2010年末,终端食用油限价阻住了油脂的高涨,配合前两年的临时储备的油脂出库,市场供应保持充足。而以上压力下,行业链条各环节都在努力降低库存,减少囤货,加上价格较低的临时储备油脂油料在本年中集中出库,行业整体处于微利及亏损状态。这一过程,无疑形成了另一种影响,在微薄的利润下,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有限,难以为继,而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继续扩张,压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11年中国大豆压榨年产能达1.1亿吨(日压榨能力36万吨),沿海地区占78%;山东、江苏和两广地区占近半份额,产能集中度日益提高,前十大企业集团的压榨产能从34.8%提高到58%,其大豆加工量占到3/4。中国大豆压榨量仅5600~5700万吨(其中国产400万吨左右),大豆加工产能利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徘徊在48~52%,集团企业开工率明显高于小企业。即便如此,国内新增压榨产能仍在也在不断增加,根据这种产能扩张需求,进口大豆,从而豆油供应的高速增长的趋势将延续,进口需求进一步增加,其中直接进口大豆压榨将继续主导豆油供应市场。国际市场炒作中国需求主导题材仍巨。不过,由于多年以来,国内对于养殖饲料需求增长率高于油脂增长率,后期以进口大豆为主,豆油为辅仍是主导的进口模式。而且,豆油通过国内压榨的供应能力提高,以及主要出口国出口供应趋于下滑,未来间接进口的增速高于直接进口,这也令国内豆油增产延续。
  
    而在世界主要的大豆及豆油供应国,虽然产量增长,但国内需求强劲令出口份额造成影响,全球豆油直接贸易量趋于下滑。这意味着随着中国直接进口大豆扩张压榨量,豆油直接贸易份额会进一步萎缩。 美国自身压榨需求发展较为平稳,大豆出口及豆油出口占据生产的比例有所变化,大豆及豆油折豆两块直接出口的比重占总产量出现下滑,因南美供应增加,美国出口优势下滑明显。在目前的供应结构及定价结构中,美豆类具有主导意义,但受到南美竞争进一步加剧,而且由于南美进一步扩种预期明显,下一年度的压力较大,南美产量预期变化将对市场情绪影响强烈,目前来看,美国豆油供应量的下滑将会被南美、中国压榨量的增长所抵消。
  
    阿根廷仍是传统意义上的豆油直接出口大国,巴西对外供应比例也保持高位。不过,近年来,南美总输出比例有所下滑,受到国内豆油需求增加,尤其是工业需求增加影响显著。巴西决定自2010年起将国内柴油中的生物柴油含量从4%提高5%。阿根廷能源部将生物柴油掺混率从目前的5%上调到7%,从2011年12月开始,政府要将生物柴油掺混率上调到10%。由于生物柴油生产的推进,巴西、阿根廷豆油需求比重中工业用量迅速攀升,其国内需求增长对出口份额的挤占增加,出口增长不明显,工业需求进一步推进。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行业信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