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粮食价格要合理 种粮农民补贴也要增加

发布时间:2011-12-28

    近年来,黑龙江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在快速增加,2009年粮食总产为870亿斤,首次成为第二粮食产量大省。2010年、2011年粮食总产连续突破1000亿斤,2011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为1114亿斤,超过河南,成为第一粮食生产大省。但新晋产粮“状元”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原因是种粮对于当地经济的贡献实际并不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还成了地方财政包袱。

    据称,黑龙江在“十二五”末的粮食总产有望达到1500亿斤。如果有条件得到国家的支持,黑龙江要达到2000亿斤的产量也是有可能的。但在粮食产量上升的同时,经济效益并未紧随而至。尽管黑龙江粮食总产达全国第一,调往全国各地的粮食有800多亿斤,但是如果加上仓储、运输等,全省粮食种植业的维持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种粮对于经济的贡献实际并不大。

    黑龙江省虽然是资源大省,农业和粮食大省,但是黑龙江省不是经济强省,也不是农业强省。因为黑龙江省的资源优势,农业和粮食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现在对河南、黑龙江整个东北来讲,粮食没有成为发展真正的优势,甚至成为一种包袱。

    河南不愿做产粮第一大省,是因为种粮无法致富,反而成为财政的包袱。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王永苏指出,河南农民1亩地的年收入仅仅为几百元钱,1年的收入不如打一个月的工。同样,不只是种植粮食,即使种植蔬菜、养鸡养鸭也不行。

    有关专家指出,如果政府没有一个激励性的政策,没有一个政策的导向,粮食总产可能很快就会掉下来。

    尽管目前国家对于稳定粮食增产有补贴,但是每斤粮食给的各种补贴加在一起不到9分钱,现在粮食主产县全国有200个,每年中央财政给每斤粮食奖励的钱也就不到2分钱。国家如何对种粮大省、产粮大区进行利益补偿?粮食政策怎样从“普惠制”向产粮集中区倾斜?这些疑问引发了业界对粮食补贴政策的激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说,“要把钱补贴给种植者,才能提高种植积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也指出。中国应当改变目前的粮食补贴方式。他建议,在保持补贴总额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转变补贴方式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知名三农学者李昌平也认为,取消粮食补贴政策,把粮食补贴的钱用于提高粮食保护价,这不仅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有利,而且对提高农民工工资、转变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有利,对经济工作的全局有利,且不会增加大的财政负担。

    有消息称,国家下一步要保持粮价在合理的水平,逐步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同时还要健全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行业信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