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2011年国内油脂市场期弱现强格局

发布时间:2012-01-10

     对于油脂行业来说,2011年,是一个难以忘却的年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于2009年初开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中国央行的货币总供应量2009年初为57万亿,2010年初超过70万亿,年度累计货币供应增长达到23.75%的历史最高点,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货币供应国;2011年初超过80万亿,累计货币供应增长17.35%;2011年10月底央行货币供应总量超过90万亿。  

    央行过量的货币供应,导致2010年以来国内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涨,部分缺口农产品出现价格大幅上涨,粮食价格影响尤为明显。国内物价过快上涨对居民生活和社会造成冲击,因此,物价调控成为2011年中央工作重点,这对国内农业、粮食和食品行业生产造成极大冲击。
  
    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进入焦灼。从年初到9月初基本维持在窄幅的区间平台整理,随后由于欧债危机带来全球经济环境的恶化,大宗商品快速下跌,豆类、油脂也未能幸免,跌幅较深。国际和国内大豆分别于8月末和9月初创出年内高点,正当国内分析师们集体看多大豆之际,大豆却上演了一波凌厉的下跌行情,这与欧债危机打压市场有着密切关系,同时,美豆月度供需报告意外利空令豆类承压。
  
    由于我国对食用油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市场调控手段并未完全压制食用油现货市场价格的上涨势头。2011年中国油脂市场价格总体表现出震荡回升势头。1~3月,国内食用油价格在国际原料价格高涨的背景下,维持高位运行;4~5月,食用油价格出现季节性回调;6~9月,在国家新的菜籽临储政策以及相关调控政策减弱的背景下,食用油价格开始从低位震荡上行,并在9月初创出年内高点。这形成了我国2011年食用油市场“期弱现强”的局面。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行业信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