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2011年哈尔滨四县市获全国产粮大县称号并拓展粮食购销渠道

发布时间:2012-02-07

    2011年,哈尔滨所辖十县(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总产量突破280亿斤。其中,双城市、五常市、巴彦县、依兰县荣获全国产粮大县称号。五常、依兰、巴彦、通河等市县,看到这些县市各项措施并举,打出特色牌,拓展粮食购销渠道,切实让农民余粮销售顺畅,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五常市,2011年粮食总产达266.1万吨,其中享誉全国的水稻产量为134.4万吨,均创历史新高,面对丰收,五常市采取积极参加国内展会等走出去促销粮食战略,叫响“龙江水稻”金字招牌。2011年10月18日至2011年10月22日,第十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如期举行,五常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参展西部国际博览会活动高度重视,把这次参展作为提升五常大米品牌,开拓成都客源市场的一次重要契机,周密部署,强力推进。这个市各职能部门精心筹备各项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鲜明特色、切实可行的参展方案。政府领导就展位、会务等事项与相关部门进行接洽、安排,努力争取在显著的位置展现五常大米。
 
    五常市各稻米加工企业对于本次展会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从2011年9月23日到9月30日短短8天中自愿报名及乡镇推荐企业共100余家,远远超出了该市预定目标。因展区面积所限,几经筛选确定了16家有实力、信誉好、有规模的米业公司代表我省参加本次展会。五常作为我省的一个产粮大县和水稻主产区,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自主繁育的优良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吸引了八方客商。
展会上,五常展位以巨幅稻田图片作为背景,小幅稻田图片穿插于展板中间,配以统一设计的展台,安排数名员工进行解说,同时配合展位LED板播放的宣传片内容,整个展位生动地展现了五常大米的自然人文风采,吸引了众多参展客商驻足观看,并详细了解五常大米生产情况。此次展会上,不仅是五常优质大米的一次展示,也是唱响我省优质稻米的一场立体“秀”。通过展示洽谈,成果丰硕,我省五常等地稻米企业与采购商签订了产品交易合同20份,合同金额6000万元。10家企业与采购商达成产品销售协议,协议金额4亿元。
 
    巴彦县粮食产量几年来始终稳定在40亿斤以上,去年达到43.9亿斤,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前些年巴彦县许多农民因为“憋粮”或丰收的粮食卖不上价而愁眉不展,但近几年却不同了,他们找到了粮食增值的出路——发展养殖业,实现粮食过腹增值。
 
    山后乡一农民,去年种植50多亩地,打了3万多公斤玉米。说起粮食的销售,指着猪圈里100多头肥猪,粮食都靠这些猪来消化,现在市场养猪效益好,丰收粮多了用来喂猪,一斤粮食能增收两三毛钱。我家6万斤粮,多收入不少。看好养猪业的农户在巴彦有很多,他们利用自家的粮食资源纷纷养起了猪,一些老养猪户都准备扩大规模。目前,巴彦县养猪户共有5万多户,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320万头,按一头猪从入栏到出栏可消耗300公斤粮食计算,仅养猪业一项便可以消耗粮食9.6亿公斤。再加上养牛、养羊、养鹅等养殖业消耗的粮食,巴彦县20多亿公斤粮食几乎有70%可以就地“过腹”转化增值。
 
    巴彦县是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近年来该县以打造全国“猪粮之都”为目标,深入实施生猪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系列化服务,生猪产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并获得国家的奖励。到去年底,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320万头,出栏生猪180万头,创产值24亿元,农民人均来自生猪产业收入达到4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去年巴彦县与雨润集团签约6个项目,引进资金14.8亿元,6个项目将于今年4月全面开工,项目开工后,将进一步促进当地粮食转化增值。
 
    在通河县祥顺镇永乐村,农民吕金锁的家中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钩机等农用机械一应俱全。老吕有110多亩地,基本都是水田。去年秋天一算账,100多亩地打了7万多公斤水稻,卖了17万元,纯收入12万元。老吕对记者说,收入增加了,自然就敢花钱买农机了。通河县拥有耕地180万亩,人均耕地18亩,是全省除农垦地区外人均耕地面积最多的县份。其中水田12亩,为全国人均水田面积最多的县份。粮食生产连年喜获丰收,去年总产达到15.5亿斤,比上年增长2.6亿斤。特别是作为全省水稻大县,水稻总产量达13亿斤,以有机稻米为代表的富民产业迅速兴起。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127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地处第三积温带的通河县,因土壤和气候优势十分利于发展有机食品,去年全县种植有机水稻8600亩,总产946万斤。为确保农民收益,该县在收购有机水稻上采取政府和企业补贴的办法,每斤高于市场价0.8元,其中政府补贴0.3元,粮食收购企业补贴0.5元。有机水稻以其良好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收益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种植户的认可,全县加大推广有机水稻种植力度,采取定向回收、增加补贴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吸引更多农户加入到有机水稻种植的行列中来。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模式,推进有机稻米产业化,使通河大米向地理标志产品升级,由普通大米向有机大米升级,去年全县绿色水稻达80万亩,现有加工企业6家,获得绿色标识6个。
 
    五谷信合水稻合作社生产的“黑土稻场”有机大米就是其中一个名牌产品。去年8月,合作社参加了上海农产品博览会,精制的两吨“特殊大米”——配置了核桃油的黑土稻场有机大米,一下子被参观者抢购一空。据合作社理事长邓磊介绍,一年一熟的通河大米米香浓郁、口感上乘,由于本地市场竞争激烈,“黑土稻场”有机大米在通河当地每公斤售价也不超过20元钱,如何能提高大米的营养和知名度,社员们提议,将通河县特产——山核桃油,适量加入米饭中,既增加米饭的清香味,又使米饭有滋补保健作用。去年,这种大米进入北京市场后,每公斤售价达到30元,成为不少人馈赠亲友的佳品。
 
    依兰县在过去的一年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实施“扩米、减豆、增稻”的战略措施,粮食产量实现新突破,粮食总产达16.54亿公斤,同比增产1.475亿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4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500元,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有粮库作为粮食购销主渠道,积极做好农民余粮销售。自去年11月中旬全面启动政策性收购以来,粮库严格按照国家质价标准24小时不间断开口收粮,粮库仓容是3万吨,现已收购2.1万吨。为促进农民增收,粮库积极筹措收购资金,确保随时方便农民卖粮。
 
    依兰县积极发挥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克服各种困难,积极组织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全县各粮库正积极抢收农民的粮食,截至2012年1月中旬已收粮22万吨。春节前后都是收粮的高峰期,该县国有粮库在收购中不让农民卖粮过夜,不压等不压价,竭力为农民搞好服务收购余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基础设施薄弱、仓容不足,单凭粮库自身没有办法解决,该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截至目前,先后共获得国家投资5000多万元,同时引进项目资金225万元维修改造了3台套烘干设备等。这些项目资金的取得,对粮库基础设施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粮库发挥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及时收购农民的粮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要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应大力发展就地加工企业,解决转化能力不强、粮食加工产业链条短的问题。作为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试点县的依兰县,该县将根据地理位置、区域粮食产量和品种及粮库的基础情况,以4个粮库为依托,成立粮食集团公司,形成规模化。去年该县抓住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布局调整的契机,大力实施退城进郊战略,在团山子乡演武基村、依勃公路以东,新建集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粮食产业园区。该区域紧临依宝高速和省道308线,北部与正在规划中的哈佳铁路接壤,粮源充足,交通便利。今年,该县将在郊区飞机场位置组建集粮食收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粮食产业园区:新建储存能力为10万吨的仓储项目,计划投资8221万元;新建年加工水稻30万吨加工项目,计划投资4800万元;新建物流项目,计划投资1200万元。从去年秋季开始 方正县国有粮库积极与北大荒米业、江浙企业等客户签订单,实现委托收购,目前当地10余家国有粮库以高于市场收购价积极为大型稻米加工企业客户收购当地水稻。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行业信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