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宁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纪实

发布时间:2009-11-17

  支柱产业唱腆富民增收曲

  初冬时节,走进宁县,映入眼帘的是奔驰在乡村大道上的一辆辆拉运苹果的卡车,一个个结满西红柿、黄瓜、茄子的蔬菜大棚在秋阳映照下闪闪发光如金灿灿的葫芦,从万亩苹果基地新庄镇到九龙川设施化瓜菜生产基地,从万头养猪乡良平到早胜紫花苜蓿种植基地,都在以生机勃勃的秀色,向人们展示着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美好景象。

  林果产业:花繁果硕气象新

  新庄镇,沿途果农们正在忙着摘苹果,远远望去,红彤彤果子煞是好看。“今年我们这里的好苹果不出园就能卖。这几天我卖了一万斤,大点的两块钱一斤,小点的一块二毛钱一斤,以均价一块五毛钱的价钱给武汉人装了,共卖了8万多块钱。”店头赵村村民杨小昌说。

  杨小昌是店头赵村果园大户,从1987年起,他就开始栽苹果树。自家的9亩承包地栽完不说,还承包了6亩地栽苹果。15亩果园每年收入至少6万元,加上他当苹果经纪人联系客商每年4万多元的收入使他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据村支部书记朱治民介绍,店头赵村果园总面积已达到2000亩,果园大户255户,占总农户262的97.3%。

  今年,宁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建设一批绿色标准化苹果出口基地。全县在现有21.4万亩苹果的基础上,秋季新规划栽植苹果9万亩。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县在干部中树立“以果看干部、以果用干部、果园出干部”的长期抓果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及干部提拔用人机制。县上实行部门联系点包村制度,每个县直部门包抓1个500亩以上规模栽植重点村,进行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扶持,一包三年不变,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对没有完成重点片带任务的乡镇和部门实行一票否决。

  瓜菜产业:打造绿色聚宝盆

  距县城15公里的春荣乡苏城村充分发挥城郊地理、交通和信息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组织农民建设了产销衔接的设施化瓜菜生产示范点。今年已建成水泥骨架大棚100座,钢架大棚100座,日光温室50座。村民马录强建起了5座大棚种植瓜菜,他告诉记者,今年瓜菜收入2.7万元。支部书记马宏辉介绍说,苏城村共有665户、3249人,瓜菜生产使全村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元。位于春荣乡南川的高寺村今年共种植设施化瓜菜170亩,设施瓜菜生产单棚平均收入达到2800元左右,最高收入可达5000元,该村的15座日光温室平均单棚收入8700元,最高收入可达14000元。

  宁县是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整合资金集中开发,集成技术服务到位”的原则,以陇原脱水蔬菜厂、绿丰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川区设施化瓜菜、塬面订单瓜菜、全县无公害瓜菜生产,年均种植瓜菜20万亩。全县已认定无公害瓜菜产地面积8.6万亩,认证无公害产品4个,批准产量21.5万吨,瓜菜产业收入连续3年突破了亿元大关。

  草畜产业:高唱增收主旋律

  良平乡贾家村三组农民贾自亮2003年就在乡政府的支持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借贷20多万元在自家承包地头建起了21间猪舍。两年后,他从兰州正大集团调回仔猪100头,第一个在全村开始了规模化养猪。2007年,他向华池、环县、宁夏固原等地销售种猪600多头。年实现经济收入2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贾家村全村420户群众有360户养猪,年产值1200万元,养猪户户均收入1.14万元。在三乐村,全村百头以上的养猪户达160户,年出栏1.6万头,年收入100多万元。良平乡目前已建成百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500多个,年出栏4万多头,仅生猪养殖一项收入就达1008万元,人均增收360元。

  宁县以市场为导向,以助农增收为目的,通过加强生产基地建设,推进畜禽健康养殖,健全发展保障体系,完善扶持政策等措施,突出发展肉牛和奶牛产业,稳定发展猪、鸡生产,大力实施草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动畜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为鼓励发展草畜产业,县上每年拿出40万元,奖励养殖最“牛”的乡镇。目前,全县养牛总量达到20.4万头,其中存栏16.1万头,出栏4.3万头。养猪总量达到34.1万头,出栏17.2万头。调整种养业结构,给宁县农村带来喜人的变化,全县仅畜牧业一项年可为农民带来近千元的经济收入。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