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广文:农村金融还有很大拓展空间
目前,新一轮的以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农村金融整体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其整体实力还是非常薄弱,我国农村金融依然还有很大拓展空间,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何广文如此坦言。
三农问题急需信贷投入提“质”
何广文告诉记者,尽管“三农”问题面临着很多挑战,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信贷投入显得尤为迫切。需求很大、供给不足目前已经严重制约了“三农”问题解决。
“三农”问题最终都会落脚到投入问题。何广文认为,农村投入,无外乎就是农民自己投入、市场投入、以及政府投入。可是,农民自身在收入增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投入肯定是有限的,因而落脚点重在市场及政府投入上。而政府投入,也毕竟是有限的。这么多年,政府一直在加大投入力度,实际上,从农村来讲,政府投入与我们需求相比差距太大,所以就需要市场投入。市场投入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来自于金融投入,所以金融投入占整个农村投入达到70%到80%。
何广文认为,“三农”问题实际上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农村信贷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三农”问题也可以叫做“四农”问题,农民、农业、农村、农贷。
普惠型金融制度仍存缺陷
何广文同时告诉记者,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目前大家谈的较多的是普惠型金融制度。普惠型农村金融制度,就是指那些没有享受到,或者说没有充分享受到金融服务的这些经济活动主体都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体系。
何广文指出,在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传统农区,金融机构比较缺乏,正规金融供给严重不到位。根据银监会统计,目前仍然有10%(2800左右)的村镇没有金融机构,在一些欠发达省区,有15%,甚至20%的乡镇都还没有金融机构。结果是,有很多中低收入群体很难获得金融服务。
原因在哪?何广文认为,主要是供给方式不到位。
何广文提出,要满足这些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就需要建立一个与这些金融需求比较接近的一种机制。
何认为,尽管国内初步形成了以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非正规金融相结合的金融体系,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缺陷。
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是供给方式与需求不相适应。大的金融机构一味垒大户,很少有精力顾及民众小量的金融需求。而农村金融需求特点主要是在额度需求比较小、比较分散。第二,作为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当中的主力军——农信社目前仍有做大倾向,与此同时,“抽血”功能仍在延续。第三,现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也不能够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问题,不能解决和服务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需求问题。
培育农村本土内生金融力量势在必行
何谈到,在农村金融领域不缺机构,缺服务;不缺大机构,缺小机构;而且正规金融机构改革取向不利于农村金融服务基层,因而培育和建立农村本土内生金融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何广文建议,要建立在成员之间的内生与农村社区之间的农村互助,应该解决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服务力量。还可以降低小额贷款公司准入门槛、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培育农村微小金融机构服务机制等。(姜业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