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发展循环农业、加强浏阳河流域农业环境保护的建议

发布时间:2009-11-18

 一、浏阳河流域农业自然生态资源概况

  浏阳河干流长234.5公里,大小支流99条,流域总面积477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40.36%。浏阳河流域上游区年降水量达2247mm,年径流量37.25亿m3,人均和耕地平均水资源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株树桥水库是全市第一大水库,年蓄水能力为1.905亿m3,占全市蓄引提总水量的8.38%,水质达到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是长沙市饮用水的主要来源。

  二、浏阳河流域农业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008年在全国全省统一部署下,长沙市进行了“污染源普查”,弄清了农村地区的污染源头,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不少,局部地区农业环境还在继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1、农业自然生态环境仍然是恢复性的。目前大围山及附近岗地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还只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500万m3)。水生态环境趋向恢复,但距历史最好水平仍然相差很远。浏阳河上游补给水源有限,径流量趋减,而污染排放总量逐年增大,导致干流和支流大部分河段水质呈明显有机污染,水环境质量已不同程度超出《湖南省主要水系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标准》(DB43/023-2005)。年度均值上游浏阳市段为2-3类水质中度污染,下游长沙段以有机物和生活污染为主要特征,特别是长沙市段水质污染更为堪忧,呈重度污染,已基本丧失地表水使用功能。

  2、流域内工业三废污染仍然严重。浏阳市七宝山矿区有4个村农业受到工业废水废气污染,镉、砷、铅等有害物质危害。该区513公顷农田受害,水稻减产10-30%(年达525吨—700吨),重金属超标稻谷年达2360吨。长沙县江背镇工业园有6家企业年排放废水21万吨、废气65万m3、固体废弃物3000吨,使43.5公顷农田受到污染,榔梨镇工业园排放废水14万吨、废气14万m3,固体废弃物1200吨,69.5公顷农田受到污染。

  3、农药化肥面源污染仍有加大的趋势。据统计,流域内长沙县,在近年来替代农药防治的生物防治实施面积比2000年减少了2/3,而带来面源污染的化学除草剂施用面积增加了9%。浏阳市生防面积增加15.2%,化学除草面积增长18.6%。化学产品施用量增长高于生物产品施用量增长。植物保护技术向粗放化有害化方向倾斜。2008年污染源普查,全市化肥施用总量(折纯)24.69万吨,比统计部门年报数超出76%以上,按播种面积每亩施用量达26.4公斤,是发达国家化肥使用高峰期的3.7倍。农药使用量3084吨;禁用农药使用量50.57吨占1.64%,不同作物不同农户高低悬殊差别大。农膜使用量9314.29吨,残留土壤中达3775.08吨占40.53%。其中浏阳河流域化肥施用总量达4.50万吨,占全市施用总量(普查数)的28.84%。农药施用总量633.76吨,占全市施用总量(普查数)的20.55%以上,农膜使用量2751.53吨,占全市使用总量(普查数)的30%,农膜残留量983.33吨,占35.73%。

  4、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推广速度慢,绿肥种植面积年年减少。据省统计部门近年统计,全市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实施面积只有农作物总播面积的1/4左右,和上世纪90年代相比,没有增加,还时有减少。目前全市作物秸秆利用率只有生产量的1/3左右,相当部分被焚烧、丢弃。绿肥种植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的204.83万亩占耕地面积54%,下降为近年来的4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0.59%。浏阳河流域大体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5、畜禽粪便日产量全市为13839.63吨,年产量为5051463.82吨,按播种面积亩平540多公斤,年处理利用量853813.47吨,利用率仅为16.9%。污水年产生量为5054713.45吨,污水处理利用量2756455.64吨,处理利用率为54.53%。浏阳河流域除少数村外,畜禽粪便和污水处理利用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6、水产养殖方面,以池塘养殖为主,水的循环利用率仅千分之二点七(2.7‰),每亩投放饲料1005公斤,药物用量9.5公斤、肥料用量127.87公斤。如此多的饲药肥用量混入水中外排,必然造成水体或农田富营养化,严重影响鲜鱼品质。居民买鱼不买长沙本土鱼,只买外来活水鱼。

  7、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流域内乡镇居民约50万人年排放生活污水2200万m3/a,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仅为41.2%(工业污水除外),流域内广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80%以上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农业环境中,随意丢弃,任意排放,严重威胁流域农业生态安全和居民自身健康安全。

  8、水土流失仍然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浏阳河流域水土流失、侵蚀带走土壤达171.22万吨,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29.41km2占流域面积26.68%。其中农地侵蚀面积58.8km2,林地480.1k 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1%。在黄兴镇与浏阳市交界处乱采乱挖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致使河道阻塞,洪流受阻,水土流失不止,给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后患无穷。

  9、外来有害生物福寿螺入侵危害水稻,蔓延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止。目前浏阳市有的村50%以上的稻田受福寿螺危害,早稻生长受损,严重的被福寿螺吃光(如官渡镇竹山村300亩水稻被啃光)。

  三、发展循环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意见

  (一)、完善流域生态功能区规划,强化自然生态保护建设

  按照区划、规划、政策和考核四位一体的原则,在现有水系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深化完善流域生态功能综合区划、规划和政策,在生态功能区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土地利用和自然生态保护开发规划,在提升现有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乡镇村域生态保护建设。生态功能区区划、规划要坚持小流域区划的原则,按照水源水系和山坡积雨流向、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确定划分小流域,以此来界定浏阳河流域的区划范围。浏阳市东南边区文家市、中和、澄潭江、大瑶、杨花、金刚等6乡镇,处大围山南麓、浏阳河东岸、株树桥水库灌区的腹地,属于大围山集雨区和浏阳河流域范围,但6乡镇又有沙溪河和清江中型水库为源头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属于浏阳河流域内的一级小流域,应纳入浏阳河流域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统一进行综合治理。这个划分与市国土局的划分(浏阳河流域共40个乡镇)是一致的。按照小流域治理的原则,山林湿地河库水域、田土园地、厂矿道路、人居环境,统筹规划全面整治,不留死角,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共同提升。土地整理要注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河岸、库旁、农田道路营造防护林,沿河10公里范围内不养猪,河岸防护林带50米、实现园林化。规模化养殖场,厂矿、村庄都要营造生态林,实现花园化。全面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建设,近期内将浏阳河流域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二)、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推进循环农业健康发展

  发展循环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关键在于技术创新。目前国内循环农业的先进适用技术比较多,有的已在浏阳河流域引进推广,如生物圈养猪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技术、生物质工程技术、清洁工程技术、食品生物化加工技术都是循环农业产业链联接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在浏阳河流域尚未形成产业化开发规模,没有嵌入循环农业产业链,要扶持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二次创新,使先进适用技术熟化本土化,在浏阳河流域本土循环转化,衍生拓展延伸循环农业产业链,让农民得到实惠,联营各方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

  1、生物圈养猪技术。技术难点是活性菌种的培育和生产,在省级科研单位(畜牧所、微研所),已有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要引导龙头企业投资、农民提供垫圈材料(秸秆、锯木屑及其它配方材料)、科研单位提供菌种,实行联合经营。养猪圈材料按成本价发放给养殖户农民使用,到期回收废弃材料配方,加工生物有机肥同样以成本价发给种植作物的农户使用。在一个村的范围内整村推进,养猪业和种植业(粮食、蔬菜水果、花卉)分工协作,互相结合。种植农户为养殖业农户提供垫圈原材料和饲料原料,养殖业农户将生物圈废料加工有机肥,为种植业农户提供肥料。在一个村范围内,形成种植业和养殖业闭环循环的格局,可以大大节约成本费用,提高饲料、肥料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提高农民生物圈养猪的积极性。

  2、秸秆资源化技术。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规划推广的秸秆资源化先进技术,在养殖区内是秸秆饲料化、在沿河10公里内不养猪的区域内可以将秸秆卖给龙头企业生产生物圈成品,也可在种植区内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引进龙头企业,兴建秸秆能源化工程(如沼气工程和沼气发电工程)和秸秆肥料化工程。统一收购农户秸秆及固体有机废弃物,加工能源(沼气或发电国内已有成功技术)或肥料(有机肥),同样由龙头企业、科技单位和农户实行产业化联营。

  3、农产品综合利用生物法加工技术。浏阳河流域高效园艺(蔬菜、水果、花卉)和粮猪生产已初具规模,并建有浏阳生物医药园、古港现代农业科技园及若干(如榔梨镇、江背镇、黄兴镇等)新型乡镇工业园区。可以引进粮猪菜果等生物法加工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多层次深度加工。例如稻谷加工副产品米糠,米粮深度加工提取生物药品(糠油─保健食用油、生白剂─治癌症),终端副产品又可加工生物饲料返回农户用于发展生态养猪,形成农工互补双赢的循环经济。

  (三)、转变生活方式,建设清洁家园

  要扶持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建立养殖区、生活区,逐步改变过去生活区、养殖区不分的问题。在生活区采用清洁饮水,清洁能源(太阳能、沼气),建立污水、粪便、垃圾处理系统,在养殖区采用生物圈养殖技术,生产有机肥,在不同类型乡镇村进行乡村清洁示范工程,以村为单位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三废)向肥料、燃料、饲料(三料)的资源转化,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共同增长。通过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能、节肥、节约等适用技术和工程措施,净化水源、净化农田、净化庭院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三生)的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落实加强农业环保建设的政策措施

  1、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充分尊重农民环保的主体地位。

  农民是农业环保的主体,要强化环保知识宣传,充分利用县、乡镇党校、农民职业培训、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对农村干部群众、城镇居民、中小学生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努力做到家喻户晓,形成人人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要尊重和维护农民的环保权益,各项环保工程项目要让农民得到增收实惠,对农民利益有损失的公益工程,要对农民进行补偿。要逐步在农村建立环保协会,动员公众参与环保行动,村组要有环保员、清洁员,订立环保乡规民约,监督村域环保工作的顺利实施。

  2、强化环保法制建设,提高部门环保执法能力。

  要按照科学实际,便于操作的原则,建立健全农业环保体系,(规划评价体系、实施监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法制法规体系)制定浏阳河流域农业环保管理条例,切实做到农业环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违章必纠、违法必追。对农业新建项目要按章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依法严格审批手续,有效控制新污染产生。要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综合治理和解决各种环保问题。由此要强化农业行政环保执法管理职能,健全市、县(市)、乡镇各级农业环保专业管理机构,充实农业环保人员,增加农业环保经费。建议长沙市组建独立的农业环保站,以强化市级农业环保实施执法管理。

  3、增加财政投入,保障农业环保事业的顺利发展

  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环保是农业发展的本源和基础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治理农业突出污染问题,搞好农业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环境监测手段、增设农业环保实测监控点,提高农业环保规范化、可控化、可追溯化管理水平。大力推广循环农业技术、植物保护、动物防疫专业化防控技术和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控技术等,解决流域农业环保面临的紧迫问题。引导农民改水、改厕、改畜禽舍、建沼气池,建设清洁家园、田园、水源,提高生活质量、保障身体健康,促进流域农村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环保补偿机制

  现行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太低,无法补偿公益林维护管理支出。建议国有自然保护区,参照北京市的管理办法,人员工资、生产费用,按国有事业单位的待遇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县(市)以下农村集体和个人建设营造的公益林,由地方财政给予补贴。

  要提高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清洁示范工程的财政投入比重,公共公益性项目投入应全部由财政投资建设,不宜列入以奖代投补偿。属于企业家庭和个人受益的环保建设和污染治理投入可实行以奖代投办法,先建设、先治理后补偿。

  要遏制和杜绝城镇和工业污染向农村、农业和农户家庭转移,必须建立严格的污染损失补偿制度。经过环保依法监测评估,按污染损失额加倍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补偿,污染治理竣工后要有一年以上观察期,在观察期内仍要照章补偿。

  5、建立和健全农业环保目标管理责任制

  通过农业环保区划、规划将农业环保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级政府、各部门、企业单位和农户,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环保责任人和领导人联保责任制。出现环保事故和产品质量事故,要追究责任人当事人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要追究分管领导的领导责任和法律责任。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