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玉米余粮减少价格高 抢粮局面再现

发布时间:2012-04-09
    进入4月,农民手中的玉米已经不多了,由于市场需求较大,企业发现玉米的实际供应量并没有去年收获季节预估的那么多,春节过后加工企业和贸易商纷纷入市收购玉米,玉米价格被持续推高。这一轮市场非常活跃,在东北的玉米主产区又出现了类似上一年度的抢粮局面。

    自去年玉米收获以来,市场一直不好,黑龙江、吉林等玉米主产区玉米价格并没有出现2010年度高开高走的抢粮局面,主产区粮食收购企业并不多。

     春节过后,玉米市场突然热闹起来,而且是上门收购、主动抬价,2010年度的抢粮局面又回来了。由于东北玉米走俏、价格上涨,河南、山东等主产区的玉米也成了香饽饽。

     在这一背景下,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同时东北各港口玉米库存量不断回升。仅在3月份,东北地区每吨玉米价格就上涨了100至120元,河南、山东等地也涨了60到80元,已创下了2011年2月份以来的新高。

    生产企业需要大量的原料,但是贸易商和生产企业在市场中发现,好像没有那么多的供应。于是,无论是企业和贸易商都开始抓紧备货,以防后期供应偏紧,需求随着快速增加,价格大幅上涨。正因为如此,春节过后玉米市场迅速活跃,收购主体纷纷介入,成交量和价格交替上升。由于供应偏紧、价格震荡向上的趋势难以改变。

    供应相对紧张之下,贸易企业手中肯定要有粮才能有操作的余地,不然不管是价格向上还是向下都没有主动权。

    目前市场状态和去年10月份玉米收购之初业界普遍预计供应增加时的观望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无疑来自对供求关系的判断。

    去年官方估计数据玉米产量增加1500万吨,甚至还有预计1900万吨。后期数字又有调整,现在有说法是增产500万吨。此前业界预计比较乐观,今年玉米供应可能相对宽松。供应增加的预期在市场上的反应立竿见影,当时无论是贸易商还是加工企业都不敢贸然入市,而是选择观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业界不少人发现,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在饲料、深加工等行业刚性需求增长的同时,供应很可能没有那么大。于是嗅觉灵敏的企业迅速出击,玉米市场在春节过后出现了购销两旺、价格上涨的态势。

     粮价乃百价之基,玉米作为饲料产业的主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势必影响下游肉蛋奶的价格,从而直接带动CPI的走高。

     大连北方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郑春凤认为,现在我国的玉米供应紧平衡状态是在国内粮食连续8年丰收、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的基础上实现的。而且,目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单产大量增加的空间已经不大,但是需求的增加则是刚性的。一旦天气出现异常,国内玉米出现减产,哪怕是减产10%甚至更少,国内的玉米供应都会出现比较大的缺口。这一背景下,中国势必变成玉米的净进口国。

     中粮集团玉米部副总经理范珍钰就认为,“季节性进口将逐渐变成常规进口。”他曾指出,如果玉米单产仍然持稳于过去15年的平均水平,则到2020年,中国可能不得不进口近2000万吨玉米。

     2010年中国开始成为玉米净进口国,中国进口玉米的消息传出之后美盘玉米大涨。在此情况下,玉米缺口的存在和进口的常态化趋势会否使中国玉米市场沦为大豆第二,成为不少人担心的问题。

     此外,玉米价格的持续上涨,打乱了农产品市场长久以来的比价关系,不同品种之间的替代开始加剧。如小麦和玉米的比价1.1∶1的关系被改变后,小麦价格长期低于玉米。去年以来,饲料用小麦替代玉米的数量大幅增加,达到1800万吨,业界预计今年可能达到2500万吨。

     中储粮小麦部总经理助理王振冰曾表示,小麦饲料用量势必改变市场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到政策层面控制粮价的能力,虽然这一变化会比较缓慢。

     虽然国家对小麦价格有着绝对的调控能力,而且目前玉米供应只是紧平衡,缺口并不是很大,但是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了。(《华夏时报》有修改)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行业信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