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港吸引粮食巨头的魅力何在
发布时间:2012-05-17
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一直是锦州港的主要中转货种,2001年至今粮食总运量超过5000万吨,连续8年成为全国内贸粮第一大港。国内各港口围绕粮食展开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为巩固内贸粮中转第一大港地位,锦州港继2006年建设了粮食物流现代项目一期工程,又快马加鞭准备建设二期、三期工程。
按原计划,锦州港粮食物流续建工程即为第2组仓,在董事会审议通过且各项准备就绪之时,中储粮向锦州港伸出橄榄枝,提出共同组建合资公司的意愿。
对中储粮的主动上门,锦州港党委书记、总裁刘钧认为原因有三:“一方面得益于港口始终秉持的粮食情怀,二是源于多年打造的北粮南运"黄金水道",以及锦州港在中国港航界和粮食界多年积攒的良好口碑。 ”
为把粮食储运网络做大做强,中储粮一直将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作为重要的企业发展战略加以规划和实施。中储粮与锦州港的合作,会更充分发挥中储粮垂直管理的优势,通过筒仓项目构建一个高效、通畅、低成本的仓储物流体系,减少中间环节。
与“国字号”巨头喜结硕果,让锦州港粮食发展如虎添翼,双方决定由中储粮修建第2组仓,锦州港修建第3组仓。加上2006年最初修建的第1组仓,3组筒仓总计投资3亿余元。中储粮的加盟,使锦州港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模超出了预期。
其间因相关政策有变化,项目略有延迟,2011年9月,经过科学组织、精心施工,第2组、第3组总计仓容24万吨的筒仓通过施工验收并进入试运行,助力锦州港在2011年实现粮食吞吐量超过850万吨,为全国内贸粮中转第一大港又增添了砝码。
眼下两组新筒仓试运行已过半年,中储粮与锦州港的合作成效立竿见影:自2011年第四季度起,锦州港尽显粮食洼地效应,粮储 “胃口”从12万吨增至36万吨,做到了无一吨粮食分流到外库储存,至少节省了200多万元的仓储费用,中储粮更是从中受益,为其汩汩粮源找到了最合理的通道。
不只是中储粮在锦州港受益,随着粮食物流在锦州港航运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全国大中型粮食企业都相继在锦州港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锦州港成为粮食客户贸易经营中的首选港口。特别是国家级的大型粮食物流商,中储粮、华粮、中粮集团等每年的粮食中转份额都以两位数速度递增。包括粮食物流聚集的资金在内,锦州港近5年来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已逾70亿元,名副其实地成为锦州招商引资工作不可或缺的新“磁极”。(辽宁日报)
按原计划,锦州港粮食物流续建工程即为第2组仓,在董事会审议通过且各项准备就绪之时,中储粮向锦州港伸出橄榄枝,提出共同组建合资公司的意愿。
对中储粮的主动上门,锦州港党委书记、总裁刘钧认为原因有三:“一方面得益于港口始终秉持的粮食情怀,二是源于多年打造的北粮南运"黄金水道",以及锦州港在中国港航界和粮食界多年积攒的良好口碑。 ”
为把粮食储运网络做大做强,中储粮一直将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作为重要的企业发展战略加以规划和实施。中储粮与锦州港的合作,会更充分发挥中储粮垂直管理的优势,通过筒仓项目构建一个高效、通畅、低成本的仓储物流体系,减少中间环节。
与“国字号”巨头喜结硕果,让锦州港粮食发展如虎添翼,双方决定由中储粮修建第2组仓,锦州港修建第3组仓。加上2006年最初修建的第1组仓,3组筒仓总计投资3亿余元。中储粮的加盟,使锦州港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模超出了预期。
其间因相关政策有变化,项目略有延迟,2011年9月,经过科学组织、精心施工,第2组、第3组总计仓容24万吨的筒仓通过施工验收并进入试运行,助力锦州港在2011年实现粮食吞吐量超过850万吨,为全国内贸粮中转第一大港又增添了砝码。
眼下两组新筒仓试运行已过半年,中储粮与锦州港的合作成效立竿见影:自2011年第四季度起,锦州港尽显粮食洼地效应,粮储 “胃口”从12万吨增至36万吨,做到了无一吨粮食分流到外库储存,至少节省了200多万元的仓储费用,中储粮更是从中受益,为其汩汩粮源找到了最合理的通道。
不只是中储粮在锦州港受益,随着粮食物流在锦州港航运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全国大中型粮食企业都相继在锦州港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锦州港成为粮食客户贸易经营中的首选港口。特别是国家级的大型粮食物流商,中储粮、华粮、中粮集团等每年的粮食中转份额都以两位数速度递增。包括粮食物流聚集的资金在内,锦州港近5年来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已逾70亿元,名副其实地成为锦州招商引资工作不可或缺的新“磁极”。(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