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梅州市开发补充新耕地18万余亩实现多方共赢

发布时间:2009-11-20

 “昔日荒山野岭、水土流失严重之地,如今瓜果飘香、果树葱葱、鸡鸭成群。”梅县南口镇太和村种养基地是市国土资源系统充分利用省政府出台的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政策的一个项目点。该项目的实施既解决了当地几代人一直梦寐以求的水土治理难题,又增加了新耕地,实现多方共赢。据了解,在开发补充耕地过程中,梅州市探索出“平远模式”和“五华模式”,有效地促进梅州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昔日水土流失 今朝生机勃勃

  梅县南口镇太和村种养基地规划总面积417亩,开发后新增耕地352.7亩。该基地严格按规划设计进行施工,开发后田面平整、道路畅通、排灌配套设施完善。在该基地形成之前,这个地区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之一,每当暴雨来临之时,雨水冲蚀缺乏植被保护的地表,泥沙横流,山脚下稻田难以种植,周边群众饮水也有困难。

  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完成后,通过外请客土,改良土壤,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荒草地如今树木葱葱,整个基地满眼绿色,瓜果飘香。目前,该基地已种植可口柚、脐橙等名优水果,被省农科院、市农科所列为名优水果实验示范基地。太和村村民周伯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土地不能种植农作物,现在种植名优果树,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探索多种模式 推动村民致富

  这一切是我市国土资源部门发挥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工作的结果。在实施新耕地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国土资源部门对每一个开发项目都严把地类、权属、水源和坡度等开发条件,有效保证开发后的耕地全面得到落实种植、产生效益。据了解,2000年以来,全市共开发补充新耕地18万多亩,仅今年就开发新耕地4万多亩。在实现自身占补平衡的基础上,耕地储备指标有偿转让给广州、深圳、佛山等发达地区10万亩,为全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作出了贡献,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在推进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工作过程中,梅州市综合各方面实际因素,探索出多种新耕地开发模式,实现新耕地开发与水土流失治理相结合的项目点有梅县南口镇太和村种养基地和平远黄畲稀土项目点。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当地水土流失问题,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通过开发项目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化相结合,工程实施人与基地经营人相统一的“平远模式”,形成了以水稻、药材、油茶、脐橙、玉米、甜笋、红薯、茶叶等为主导的10多个绿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培育了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我市还本着“公司负责基地开发建设,农户负责经营管理;产权归公司,产出归农户;农户从管理中得到收入,公司从产品深加工中增值得效益”的发展理念,初步创建了“公司+合作社+承包人(或农户)”的发展模式(即“五华模式”),形成公司、合作经济组织、承包经营者、农户多方共赢的局面。位于五华县潭下镇,规划面积为3万亩的新大地油茶原料基地就是“五华模式”的典型代表。

 

 

作者: 曹优生 谢东安 李盛春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