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大豆抗线育种研究概况

发布时间:2009-11-20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一种土传性虫害,不易防治,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近几年大豆的种植面积保持在5000万亩左右,重迎茬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严重发病地块1500万亩以上,一般程度发病减产10-15%,严重发病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常规品种在大豆胞囊线虫发病区已无法发挥丰产优势,人们曾尝试通过轮作、化学试剂、生物制剂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和实践证明应用抗线大豆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可行性好、经济有效的方法。
 
大庆分院是我国最早进行大豆抗线育种的科研单位,在国内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选育出了我国第一个抗线大豆品种――抗线1号,它填补了我国在大豆抗线育种领域的空白,获得国家发明奖。大庆分院在抗线育种研究上有如下优势:
 
1、 起步早,经验丰富
 
大庆分院的抗线育种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总结出一套完善的抗线育种的选择鉴定方法;培养出一支理论知识丰富、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队伍,现从事抗线育种研究的科技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的4人,中级职称的4人,初级职称的2人,在结构、年龄上形成合理的梯队格局。大庆分院抗线育种研究在“八五”、“九五”、“十五”期间被列入省科技攻关项目,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列入农业部“948”项目,在全体科技人员的共同下圆满完成了研究工作,培育出7个抗线大豆品种,在线虫病区表现出抗病增产的显著效果。
 
2、 资源丰富
 
通过30多年的研究积累,科技人员在搜集引进国内外抗源材料的基础上,对抗源进行筛选鉴定,我们选出的骨干抗源材料有Pickett、 Hartwig、PI88788、Frenklin、PI437654、应县小黑豆、五寨黑豆、灰皮支等,这些材料与省内不同生态区的主栽品种进行有性杂交,创造了一大批中间材料。目前我们拥有抗3号生理小种、14号生理小种、1号生理小种的种质资源3000余份,为今后的育种研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我院的抗线育种研究已经基本上克服了以往抗线大豆品种产量偏低的不足,在抗线的同时产量性状上有了质的飞跃。
 
3、大庆分院有得天独厚地理优势
 
大庆位于我省西部盐碱干旱地区,土壤中胞囊基数高,线虫发病重,对杂交后代材料能形成较大的选择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的材料抗病、抗旱、耐盐碱能力均较强。由于连年种植抗线品种,目前我院的试验地中线虫生理小种已经出现严重的生理变异,在这里曾经发现1号、14号、4号小种,还有一些小种有待于进一步鉴定。我院的试验地已经是多个生理小种共存的天然病圃,为今后选育多抗材料提供了一个优良的鉴定场所。随着我省西部生理小种变异现象加重,我院在东部大豆主产区也建立了抗线育种试验基地,这里以选择抗3号生理小种为主的适应东部生态类型的品种。通过东、西部两个地区的双向选育,提高了品种的适应能力及抗病性。
 
4、育成品种在生产上增产效果显著
 
大庆分院目前已经审定推广7个抗线虫大豆品种,这些品种在线虫发病地区抗病增产效果显著,在黑龙江省西部及相邻的内蒙、吉林、辽宁等地区有很好的适应性、抗逆性强,其中抗线2号、抗线4号被内蒙古自治区认定,每年播种面积有300万亩左右,增产大豆3000万公斤。以前我们的育种目标是培育适合我省西部线虫病区的大豆品种,因此这些品种在东部主产区有徒长、倒伏现象发生,抗线4号、抗线5号这两个品种生育期在112天至118天之间,秆强,适合在我省东部大豆主产区种植,每年种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抗线虫大豆品种在线虫发病区有着显著的抗病增产效果,在一般发病地块增产15%以上,在严重发病地块可增产50-100%,达到这样的抗病增产效果不施用农药,不影响生态环境,不增加成本。可以说抗线虫大豆品种为黑龙江省线虫发病区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为1.7亿亩,由于气候、地质原因所致,其中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左右,同样投入产出比正常土地低10%-30%。国家每年投入大量人物力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经生产实践证明使用适宜的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省内目前审定的大豆品种大多是喜肥水类型,在高肥足水时表现优秀,在中低产田种植时无法发挥其优势,产量较低。我所培育的抗线大豆品种具有耐瘠薄、抗逆性强的特点,适合中、低产田上种植。
 
5、 启用SSR分子标记技术
 
针对目前传统育种进度缓慢,育种周期长,后代选育工作量极大的这一现状,我院引进分子生物技术人才,申请了课题《利用SSR标记技术辅助选育抗线大豆新种质》,使传统的常规育种与现代的分子手段相结合,以期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简化育种程序,加快育种进程,减少大量繁冗的田间筛选工作。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