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谷地百万土地开发构筑青海粮食百年大计
我省自2003年以来,启动了大规模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新增耕地解决了15余万人长远生计。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生产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截止2008年,全省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不足50个,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要实现远期规划目标,必须下大力气实施最具开发潜力的黄河谷地土地开发重大项目。
也正是由此,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备受关注。
独特的区位优势
巨大的开发潜力
黄河谷地是我省仅次于湟水流域的第二大人口密集地。这里是黄土高原伸向青藏高原的最北段,处于两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湟水流域。由于黄河谷地的水土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黄河谷地势必成为我省最具潜力且不可多得的土地开发区域。
有数据显示,整个谷地长270多公里,地形以山地、河谷、平滩三种地貌为主,地形较缓。黄河源区包括曲麻莱、玛多、达日、久治、甘德、玛沁、河南、泽库、同德、兴海10县,以牧业为主。黄河上游沿岸为共和,贵南的茫拉河流域及龙羊峡水库以下至民和县寺沟峡口之间的黄河沿岸地区,包括共和、贵南、贵德、同仁、尖扎、循化、化隆、民和8县,以农业为主,是仅次于湟水流域的第二大人口密集区。区内面积3.77万公里,人口117.6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2%。居住着汉、藏、回、撒拉、土族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22%。
而全面盘点我省耕地家底情况:土地面积较大,耕地总量小,耕地分布差异明显,耕地资源稀缺,全省仅有813万亩耕地,人均耕地不足1.5亩,低于西部地区人均2.1亩水平。由于三分之二的耕地分布在黄河流域和湟水河两岸的东部地区,西部及青南地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15%,耕地仅占三分之一。按照《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青海省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要求,我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374.4万亩。主要分布在湟水河流域、黄河流域、大通河流域的荒地及盆地上。其中黄河流域、湟水河流域的峪地上有192万亩后备土地资源。特别是东部黄河谷地,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巨大的开发潜力,引起了省领导及国土资源部领导的高度重视。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对黄河上游的经济社会各民族团结十分关注。早在2007年5月召开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就提出了要高度重视黄河沿岸综合开发,不断提高湟水沿岸发展水平,形成推动区域发展的特色经济带。同时,省农业、水利等部门也对黄河谷地的开发进行了前期研究论证和全面规划工作,从而为项目区的土地开发整理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和科学决策依据。
2007年8月,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青海调研时指出,青海省东部地区耕作条件好,后备资源近200万亩,可将黄河、湟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打捆上报,申请国家专项。这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上的重大突破,为我省今后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对于确保我省813万亩耕地总量、有效增加耕地、支持“三农”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省最大土地整理项目
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的组织工作,多次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认真研究、科学规划、多方协调,整合全省各方面优质资源,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尽可能为项目的早日审查通过创造条件。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领导亲自带队深入黄河谷地,现场勘察调研,深入到农户家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并多次召开土地开发整理研讨会、论证会,使推进黄河流域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思路不断清晰,措施不断落实。
11月2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在北京组织的专家评审“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会议听取了青海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水利厅等有关部门和编制单位的汇报,专家审阅了有关文件资料,进行了热烈讨论。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支持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的基本条件。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工程总体布局基本合理、建设方案和投资估算基本合理、项目综合效益显著,建议尽快组织实施。这标志着这一重大项目前期申报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项目前期申报审查的各关键环节,上报相关部门批准后,即将步入实施阶段,国家将承担大部分项目资金。
再造20万亩良田
根据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规划,项目区范围从贵德县拉西瓦以下至民和县寺沟峡口之间的黄河沿岸地区,包括四大片独立灌区,如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灌区,为黄河谷底水土资源综合开发提供了便捷的水源条件。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为114.33万亩,估算总投资19.76亿元,建设规模61.92万亩,新增耕地20.29万亩,增加灌溉面积17.7万亩。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尼那、李家峡、公伯峡等水利工程可灌地区的76217.9公顷总土地面积中,未利用土地达27726.67公顷,主要为荒草地、裸土地、滩涂地。通过土地治理,可将现有零碎、贫瘠的耕地和荒草地、裸土地、滩涂等改造为成块、连片、能灌、能排、土层深厚和肥力增加的高产稳产良田,显著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确保农业增产增收,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可使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的耕地面积由25533.33公顷增加到39060公顷。原有的旱地将变为水浇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1.3万亩,粮食亩产量可达450公斤,年增加农民收入约2600元。项目实施后将为建立以高效、高产、优质作物为主的农业种植结构创造条件,年增产粮食5591万公斤。渠旁和路旁林网成林后,年可增加木材蓄积量30万立方米;年增产总值达4.12亿元。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823元,使项目区内30.17万农民直接受益。为青海省的粮食安全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并为保障全省813万亩耕地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在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增加人口容量、经济容量和环境容量,可说是我省土地开发方面的新理念。因为,项目的实施,仅新增耕地按每人2亩水浇地计算,可容纳安置近15万人口。一部分土地可用于安置当地库区移民,另一部分土地可用于解决沿黄流域干旱山区约1/3贫困人口的异地扶贫问题,既能有效解决青海东部地区的脱贫致富问题,又能有效缓解库区移民原迁出地的生态压力。
黄河谷地耕地开发整理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广博的综合效应,诸如,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为实现农业由传统型向特色型转变、数量型向优质高效型转变,进行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利用高原生态环境清洁无污染的特点,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规模化农业、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黄河谷地土地资源十分珍贵,对于这块处女地开发、利用的层次越高,其内涵就越丰富,资源价值就体现得更好,它的深远意义越发能显现出来。加快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有利于改善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缩小与省内其它地区的收入差距,这对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具有社会、生态、经济、节水等诸多显著效益的重大项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终将为青海的经济发展添上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