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凤城市“工厂农业”铺就致富路

发布时间:2009-11-26

    农产品加工业被喻为“工厂农业”,成为联系工业和农业的纽带,是农业发展的导向产业,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凤城市通过积极搞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强化农事龙头企业和流通企业建设,抓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村经济人队伍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至2008年末,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9.4亿元,其中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出口创汇额2200万美元,为推动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条由“工厂农业”铺就的致富之路从凤城市延伸开来——

    依托资源确立发展大思路

    凤城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显著的产品优势和区位优势。降水充沛、温度适宜的山区条件是各种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理想的生存家园;境内铁路、公路与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产品外销渠道通畅。依托这样的资源优势,凤城市委、市政府果断而适时地提出“大项目、大园区、大农业”的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特色农业覆盖面,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

    目前,凤城市的果菜、食用菌、中药材、肉食鸡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已初具规模。全市人工栽培山野菜面积1万余亩,产量达1.5万吨,实现收入8000万元;丹参、黄芪、枸杞子等集中连片栽培面积近2000亩、短梗五加面积发展到1.1万亩、五味子稳定在2万亩;食用菌种植户已达4000多户,今年的食用菌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3万吨;发展以草莓、树莓、蓝莓为主的小浆果2.8万亩,总产量4.55万吨,建成了全省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的树莓生产基地;烤烟总产量将达到8万担,总产值4500万元;柞蚕放养14885把,预计总产量9160吨,总产值1.9亿元。“大农业”的目标定位在全市农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已初见成效。

    龙头带动“产业快车”驶向高速路

    沿着草河区平安村的田间小路蜿蜒前行,农田里尽是半人高的植株,一垄垄,一片片,葱郁茂盛,一望无际,这里就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丹东君澳食品有限公司5000亩的树莓生产基地。过去农民种苞米,每亩地收入也就二三百元,如今农户们与公司合作,在自家地里种起了由公司统一育种的草莓、蓝莓、树莓及黑莓等经济作物,每亩可增加收入1000多元。
 

    20多年来,君澳集团一直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使企业与农民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统一体,在实现农企共赢的同时,带动和促进了地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至2008年末,该公司已在全国8个省建立了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凤城当地农户8000余户,解决劳动力3.6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上亿元。

    像君澳集团这样的“龙头”在凤城市还有许多。多年来,凤城市始终把龙头企业建设当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和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凤城精湛食品有限公司、丹东玉华食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如今,全市销售收入实现500万元以上的农事龙头企业达到35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丹东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带动农户达6万余户。在这些“龙头”的带动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助推着凤城市农业产业化这趟经济快车驶向了高速路。

    “一村一品”引领农民奔富路

    在凤城市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的进程中,走“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成为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帮助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十几年来,凤城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各乡镇村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着力实施“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基本形成了食用菌、小浆果、山野菜、瓜莓菜、烟草、柞蚕、板栗、畜禽等十大商品生产基地,通过基地带动农户发展生产,成功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宏伟发展目标。今年,全市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33.04亿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收入预计可达7584元,同比增长18%。

    大兴、凤山、白旗、东汤等镇区形成以短梗五加、大叶芹为主的山野菜基地;蓝旗、白旗、草河、大兴近20万亩草莓形成了5个草莓产业基地;东汤、宝山60多万亩板栗形成了15个板栗产业基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在凤城市逐步形成。目前,全市达到“一村一品”规模的专业村有7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6%。其中,大梨树、陶李、丹玉三大园区先后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大堡三官、鸡冠山四台子被评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今年,蓝旗、边门、大兴、草河、东汤5个乡镇(区)向省里申报了“辽宁特产之乡”,东汤镇房木村还获得农业部“一村一品”产业村项目资金扶持。

    在“一村一品”发展进程中,各类特色产业基地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而稳定的原料来源,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而企业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