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花生狂人”孙培章

发布时间:2013-02-28

   1985年,农业专科院校毕业的孙培章,被分配到老临沂县农业局,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当时农资市场混乱,假劣横行。经过他的传授,农民好不容易懂了技术,却常因误用了假药,难有好收成。很多植株旺盛的花生,收获时,拔起来只有白花花的蛴螬,不见花生。他深刻体会到,农民要获得增收,不仅要有实用技术指导,更需要优质农资来保驾护航。

  从小理想就是做科研做教师的孙培章,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不得不放弃纯粹技术推广的思路,选择了另一条他当时内心并不想走的道路:技术推广与农资研发生产相结合。突破重点,锁定为产量增长潜力巨大的花生产业。

  他四处拜访农药专家,搞合作研发。经过努力,国内第一代微胶囊剂型花生包衣剂“绿英”(看家狗)研发成功,长效无公害,获得国家专利。投放市场后,获得良好效果。随后十多年,他又相继投入花生专用肥料、地膜研发,花生种子培育等环节。2008年,从种衣药剂、底肥、叶面肥到生长调节剂等七大品类产品,实现自主研发生产,并很快实现对农民统一提供种植花生所需用的“绿英套餐”。

  “我是搞技术的,提供的农资不管用,农民会说我技术不行,就像说医生不会看病,这我绝不允许。”为证明技术好产品好,孙培章走上了农技推广的艰辛之路。

  “从种到收,每年有四五个月,我天天在示范点录视频,一刻不停,一个点也不想失去。失去这个点,就失去了这些人的信任。”

  为更快推广技术

  他一年刻录光碟50多万张

  “线断,网破,人散,农技推广很艰难!”孙培章向记者讲起目前农技推广的困境时,语气沉重,低下头。很快,他突然又抬起头,一字一顿地说:“不过,可以自豪地说,在花生产业上,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随后,他给记者打开了电脑,里面有600多段视频录像,几千张照片,记录的全部是农技推广场景。显示的时间,从2002年至今,历时十年……

  “很多农民倔强,接受新知识很慢。”孙培章说,为让大家眼见为实,信服技术效果,他狠心买了当时最贵的设备:两万多元的IBM电脑、一万多元的索尼摄像机、投影仪等,他开始刻录光盘。

  为让农民掌握高产技术要点,连续多年,从花生种植到收获季节,他早晨六点准时起床,一踩油门就出发。从这镇的花生地,到那镇的花生地,找到示范户,他双手举着摄像机,边录像,边提问,边讲解。花生套餐使用情况、技术要点,只要对农民有用的,只要对宣传有用的,他统统收录。回头,十来个视频合起来一处理,刻出千把张光碟,发给视频拍摄地附近乡镇花生种植户。每版光碟发放范围不能大了,经验告诉孙培章,只有农民一看视频里的被访人是亲戚或熟人,相互都认识,才更容易信服。

  这样,他就得一个小区域一个小区域地拍,每年刻五六十万张光碟,然后免费发放,途径是赶大集或召开农民技术培训会。“我省花生主产区各乡镇的大集,特别是临沂各县,没有我没去过的。”因集市太多,他给各个集市排好日程表,有时一天赶俩,哪里人多就往哪里挤。

  “只要地里能看到农民,我就没有饿的感觉。”

  舍小家顾大家

  他一天只吃一顿饭被称“骆驼”

  一到花生种植收获季节,他就睡不着了。早晨五点多起床出门,驱车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到目的地,拍视频、田间指导,直至天黑。晚上八点多,利用农民饭后时间,他到村进行技术讲课。往往十点收摊,十一二点回到家吃饭全天唯一的一顿饭。

  “只要地里能看到农民,我就没有饿的感觉。”孙培章面露羞涩地说,干起活来时间过得飞快,不觉得饿,“爱吃花生,饿了就抓着吃点。”孙培章妻子李秀梅告诉记者,有人开老孙玩笑,叫他“骆驼”。她还透露,家里里里外外的琐事,老孙几乎从来没有管过。在家时也是电话不离嘴。虽天天回家,但她和孩子经常七八天见不着他的面儿:早晨,家人还没醒,他就走了;晚上,都睡着了,他才回来……不过,她都理解。

  1月25日,临沭县蛟龙镇历城村花生种植户李波告诉记者,孙老师年年都来村里,有问题打个电话就到,村民们没少听他的课,对他印象特别深。

  玉山镇金鸡墩村,记者看到,十几个种植户围着孙培章,搬马扎大门口一坐,就是课堂。村民袁春现问花生烂果子怎么治,景怀管说他家种四亩花生,连续用了两年”绿英花生套餐”,对比不用的,一亩地多收了三四袋子,花生还成实。

  种植户还讲起孙老师技术推广路上的惊险一幕:蒙阴县高都镇李大友家的8亩花生,因用了其他劣质拌种剂,出苗严重不齐,请孙培章去瞧瞧。他驾车两个多小时赶到才知地在半山腰,山路狭窄,仅能通小型车辆,下面是三四丈深的悬崖。他硬是开了上去,一侧车轮紧贴崖壁,另测车轮距离崖边不到二十公分……

  “当前,花生拌种剂质量参差不齐,农民一定要购买优质安全产品。”孙培章提示。

  “我就想着,让农民用上好肥料好农药,把地养好。花生产量大了,收入高了,整个国家收益也就大了。”

  创新服务模式

  他组建省级花生合作社

  孙培章推广技术,他近乎痴狂的工作动力,来自哪里?或者和记者一样疑惑的,还有一些种植户。当孙培章的农技推广者身份,与其农业局工作背景、农资生产经营者等身份重叠一起时,人们更想发问。

  他的回答坦然,且直击疑问要害:“我最值得庆幸的,恰恰就是在技术推广同时,一直从事着农资经营,有些资金积累,再干技术推广,我搭上点钱,想干什么能去干了。如果单纯上班,应该没这个力量。”他又重谈农技推广困境,资金短缺,人员无法下去,对新型农资产品了解滞后等。

  农民需要的农技知识,谁来传播,怎么更快传播?对农民的技术服务,如何更周到更高效?孙培章说,多年来,他最着急的事,就是怎样尽快把技术推出去。

  终于,政策的春风,适时吹来。2011年,孙培章组织建立了山东省绿英花生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农民自发入社,利用自建厂自主生产花生套餐,把种子、农药、肥料,一次性搭配齐全,直接送到农民家里,并附带种植小册子,农民一看就知道怎么使用和管理。同时,将农技指导精细化,合作社内部定期举行技术交流和培训会,及时提供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行情信息。据了解,目前,绿英合作社社员已达6000多户。临沭县莒南县部分村庄,入社农户达到全村花生种植户的一半以上。

  “合作社作依托,技术推广更有基础。工作虽然繁重,绿英合作社还是欢迎更多花生种植户加入进来。”孙培章说,眼下农民最紧迫的是想种出无毒无公害花生,绿英花生套餐正好符合了农民这一需求,所以入社人员快速增加。

  地健康作物才健康,地是根本。只有不断提高农资品质,让大家种地用上好产品,才能有利于持续增产。“花生产量大了,收入高了,整个国家收益也就大了。”

  这就是全部动力?他一再表达:干农技推广,与其他营生相比,付出与经济回报,不可能成比例。纯粹为钱,不如去干别的生意。他列了几个数据:每年50万张光碟,制作费用40万元;成百上千的农户打电话找他,为省钱响一声就挂,他给拨回去,话费最高时一月4000元;经常爬坡钻棚,为各种作物“义诊”,自驾车每年行程超4万公里……

  绿英合作社办公室地板上,到处放置着光盘资料。自驾车内,讲课影像设备拥挤在后备箱。当看到这些,很多人对这个痴迷植保的“花生狂人”,仿佛多了一层理解和敬意。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行业信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