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产业化 拓宽职工田外增收渠道
新华网乌鲁木齐11月26日电 前不久,记者从本报看到一篇来自农六师一○一团的报道:这个团千余名从事大田承包的职工,秋收刚结束,摇身一变又成为该团的产业工人。这条消息给人启发,农业职工变为产业工人意味着团场职工增收渠道开始由大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还意味着团场职工的收入结构正悄然变化。
有关经济人士分析认为,农牧团场促进职工群众增收,要由过去的以大田、大农业种养业为主向非农业为主转变,拓宽增收渠道。农牧团场职工群众从大田、大农业外的项目增收,应成为他们增收的主攻方向。
据了解,一○一团进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作的职工月均收入一般为1500元至2000元。今年,这个团四连职工高桂英种植小麦收入近4万元。地里的活忙完后,她到团里的葡萄包装厂当工人,算下来每天收入有六七十元。高桂英高兴地说:在团场的厂子工作,既能照顾家里,还能增加收入,一举两得,这是多好的事儿啊!
这事确实让职工叫好。因为,一○一团的职工在连队承包一份土地,地里活忙完了,马上能就近进入工厂干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由往年的半年劳作半年歇,变为一年四季有活干,月月有钱赚。这正是多年来许许多多农牧团场职工群众的美好愿望。试想,如果每位承包职工忙完地里的活后,能在工厂里干3个月,平均每月收入2000元,夫妻俩一年就可增收1.2万元。兵团约有44万名农业职工,如果按50%的人进入工厂工作3个月计算,一年就可增加收入约13亿元,足见田外增收不可小觑。
农牧团场增收渠道窄、增收难度大,是近年困扰兵团、师及团场领导的一道难题。在兵团党委六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兵团党委在分析制约兵团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时,列举了6条制约因素,其中第一条就是职工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应该说,绝大多数团场在土地增产、降本等方面下了不少工夫,这是必需的、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要看到,这是极为有限的。有的团场鼓励职工发展庭院养殖,但因受庭院面积、资金、饲草料供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还不能解决绝大多数家庭增收的难题。
近年,兵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牧团场职工群众增收,制订出台了不少政策,确保职工定额承包面积不减少,负担不反弹。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表明,到目前,全兵团已经有62个团场的承包职工在定额承包面积内基本实现“零负担”。
看来,增加职工收入仅靠减负显然已经不可能。
由此,我们可以说,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宽田外增收渠道,是促进职工增收的好办法,而且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取得职工增收、团场增效“一石二鸟”之效。据记者了解,团场兴办一家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大约可以解决80名至150名职工就业问题。近年,农四师七○团兴办的8 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就吸纳了数百名职工进入工厂就业。
从统计数据看,目前兵团农牧职工的收入和增幅并不算高。我们还必须看到,近年,团场农牧职工增收主要靠国家财政和兵团财务的转移性收入,真正靠大田增收的并不多。显然,团场职工增收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从一○一团千余名职工变为产业工人这一事实和兵团农牧团场增收的严峻形势,是否可大胆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团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职工从大田外增收,是今后一个时期团场建立增收长效机制,促进职工增收,推动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要任务。
团场是兵团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兵团的稳定和发展必须夯实和打牢团场这个基础。稳定和发展团场的关键在于保持职工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无论是从农牧职工收入构成来看,还是从现有经济结构状况分析,增加大田外收入,在农牧团场经济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田外增收将是职工增收,团场增效的主攻方向。
兵团人员构成的特点是农牧职工占绝大多数,经济则是一产比重过大、二产太弱、三产不活,这些都成为制约兵团经济发展的因素。能否实现兵团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到2012年团场农牧职工家庭人均收入9000元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田外增收的速度。
那么,如何实现大田外多增收呢?根据一些团场的做法,下面一些经验可以借鉴:
一是依靠职工自身瞄准市场种植,让农产品卖个好价钱促增收。
在团场,虽然有部分职工受计划经济惯性的影响,长期依赖上级安排生产,别人种啥他种啥,种地增收靠运气。但越来越多的职工开始注重了解市场,研究市场,他们年年都能抓住市场机遇挣大钱。
二是依托团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促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牧团场经济发展、职工增收的当务之急。这是因为其一,农产品加工由原来的卖原料变为卖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使农产品增值;其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需要的活劳动和与之相应的投入都可为团场职工增加一笔不小的收入。
三是抓住团场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机会促增收。这是因为城镇是一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它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尤其是对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兵团团场的城镇化水平在目前46%左右的基础上提高20 个百分点,就等于为团场职工拓宽了就业门路,开辟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完)(实习编辑:谭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