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推进农业产业化 拓宽职工田外增收渠道

发布时间:2009-11-26

新华网乌鲁木齐11月26日电  前不久,记者从本报看到一篇来自农六师一○一团的报道:这个团千余名从事大田承包的职工,秋收刚结束,摇身一变又成为该团的产业工人。这条消息给人启发,农业职工变为产业工人意味着团场职工增收渠道开始由大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还意味着团场职工的收入结构正悄然变化。

有关经济人士分析认为,农牧团场促进职工群众增收,要由过去的以大田、大农业种养业为主向非农业为主转变,拓宽增收渠道。农牧团场职工群众从大田、大农业外的项目增收,应成为他们增收的主攻方向。

据了解,一○一团进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作的职工月均收入一般为1500元至2000元。今年,这个团四连职工高桂英种植小麦收入近4万元。地里的活忙完后,她到团里的葡萄包装厂当工人,算下来每天收入有六七十元。高桂英高兴地说:在团场的厂子工作,既能照顾家里,还能增加收入,一举两得,这是多好的事儿啊!

这事确实让职工叫好。因为,一○一团的职工在连队承包一份土地,地里活忙完了,马上能就近进入工厂干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由往年的半年劳作半年歇,变为一年四季有活干,月月有钱赚。这正是多年来许许多多农牧团场职工群众的美好愿望。试想,如果每位承包职工忙完地里的活后,能在工厂里干3个月,平均每月收入2000元,夫妻俩一年就可增收1.2万元。兵团约有44万名农业职工,如果按50%的人进入工厂工作3个月计算,一年就可增加收入约13亿元,足见田外增收不可小觑。

农牧团场增收渠道窄、增收难度大,是近年困扰兵团、师及团场领导的一道难题。在兵团党委六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兵团党委在分析制约兵团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时,列举了6条制约因素,其中第一条就是职工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应该说,绝大多数团场在土地增产、降本等方面下了不少工夫,这是必需的、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要看到,这是极为有限的。有的团场鼓励职工发展庭院养殖,但因受庭院面积、资金、饲草料供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还不能解决绝大多数家庭增收的难题。

近年,兵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牧团场职工群众增收,制订出台了不少政策,确保职工定额承包面积不减少,负担不反弹。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表明,到目前,全兵团已经有62个团场的承包职工在定额承包面积内基本实现“零负担”。

看来,增加职工收入仅靠减负显然已经不可能。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