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11月28日讯(记者 李德麟 通讯员 曲发成)地处青海东大门的青海省海东地区,是青海省粮食主产区和主要农业区。近年来,海东地区大力开展以农业节水为主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工作,全区农业用水效率有了一定提高,农业节水各项指标明显提升。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35提高到2008年的0.45。为全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保障。
一是初步建设了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节水工程,推动了面上农业节水工作的普及开展。全区各县还大力推广以全膜覆盖技术为主的旱作节水农业,有效解决了“集雨、保墒、增温”三大问题,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由传统抗旱向科技抗旱的转变,并使之成为浅山干旱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新路子。二是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意识明显增强。据统计,全区已成立用水户协会42家,参与农户8.9万户,管理灌溉面积近38.8万亩。通过将田间工程的管理和使用权交给用水户协会,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末级渠系责任主体“缺位”的问题,实现了政府、灌区管理单位和农民的“三赢”。三是按照地委、行署的总体部署和“园区引领,产业集中,县域有别,培育主体,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全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截止目前,六县农业示范园区已经完成投资7.17亿元。(其中: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共16项,投资4039.14万元)。与此同时,依靠龙头带动,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
通过灌区“两改一提高”(节水改造、体制改革、提高用水效率)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开展,大大提高了灌区的用水效率和效益,优化了水资源配置;迅速增强了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明显提升了灌区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调动了灌区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积极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美化了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十分显著。灌区节水改造和示范园区节水配套工程与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一样,被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