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红色村“支部+合作社+现代农业”生活更好
新华网四川频道11月30日电(王旭、刘松)四川省长宁县古河镇红色村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党支部大力完善土地流转模式,积极培育专合组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引领农户走上了科学发展新生活道路。
建大棚西瓜种植基地,品尝生活的“甜蜜”
2009年,红色村党支部从宜宾市屏山县引进西瓜种植能手张雄西,投资40万元,在9、10组承包土地种植大棚西瓜200余亩。主要栽种“美国口口脆”、“新疆早佳8424”等早熟品种, 当地56户村民获得土地租赁收入14万元,其中23个村民到西瓜园“打工”,年可获得劳务收入6万元。在西瓜能手的带动下,成立“西瓜生产合作社”,该镇全年种植西瓜1000余亩,西瓜产量600余万斤,产值400余万元。沙中带甜的品质成了宜宾、江安等地的抢手货,其次“滴灌、西瓜嫁接”等先进栽培技术,已传播覆盖到下长、竹海等周边乡镇。
建海浪蛋鸡养殖基地,品尝日子的“甜美”
青年养殖能手杭云峰,与红色村4组协议,租赁土地近30亩。一期投资90万元,建养殖房1幢,从乐山引进“海浪”蛋鸡1.4万只,销售宜宾、乐山、成都等地。计划到2010年再新建产房3幢,总投资300万元,养殖规模达6万只,年产蛋3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400万元,就地转移劳动力50人。该养殖基地实行生态循环养殖,蛋鸡年产粪便100余吨,源源不断地供给于水产养殖户,既保持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又降低了养殖成本,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建水产养殖基地,品尝生产的“活力”
在村支书、养殖户关小平的带动下,7、8、9组农户连片承包水田250亩,建精致渔塘100余口,投放青勃、翘壳等深受消费者青睐的鱼苗3万尾,年起成鱼5万斤,收入达100多万元。同时,建立健全水产养殖合作社,提高农户组织化水平。合作社结合养殖户的生产、生活特点,组织科技培训20余场次,与先进乡镇的养殖户广泛交流“养鱼”经验,有效地提高了该村水产户的养殖和销售水平。
建肉牛养殖基地,品尝生活的“甘甜”
2008年初,红色村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采取协会加农户发展模式,实现“三优五管”,极大地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三优即养殖户从云南、贵州引进肉牛,统一购买肉牛幼崽优惠50-100元/头,免费为肉牛预防治病,协会技术人员优先为会员解答、培训养殖技术;五管即会员农户自行购买肉牛,须经镇畜牧站检疫。内部买卖,须经协会管理人员批价,公平交易。一律按统一方法饲养,肉牛出售由管理人员按市场定价,外商购牛按高于内部销售价出售。近年来,带动120户养殖户,发展协会会员80人,养肉牛200多头,销售肉牛800余头,年收入达200万元,户均增收2000多元。目前会员已辐射到周边的开佛、梅白、下长等乡镇。
通过规模化、特色化的种养殖基地建设,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改变和提高了农户的生活质量。近年来,该村动员和带领全村人民共建美好家园,新修社道5公里、建沼气200户、建红层找水机井227口,建楼房58幢,购小车3辆、摩托车25辆,新办农家乐2个,一条充满希望的小康之路在红色村田野上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