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农业综合开发受赞誉

发布时间:2009-11-30

   三河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中心,抓实效,办实事,为农民带来了实惠,为农业带来了发展,为农村带来了希望,被广大农民誉为地地道道的“民心工程”。

    本着一切从发展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着眼,从2004年土地治理项目开始,市农开办在项目规划设计时,在靠近村庄的位置,有意识地为项目区每个村街都打一眼符合饮水井标准的农田井,平时用于农田灌溉,又可作为饮水备用使用。现在,已有36个村受益,农民们满意地说:“政府替咱老白姓想得真细致。”

    行路难是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三河市实施的“村村通工程”解决了村与村之间往来的交通问题。针对田间耕作路的死角和难点,三河市在项目设计时大幅度提高了整修农路工程建设标准,从一级农路开始实行路面砂石硬化,逐步扩展到二、三级农路,使土地治理项目整修农路全部实现路面砂石硬化。市农开办在整修田间耕作路的同时,灵活掌握农业开发政策,把与开发方田比邻的村边生活用路也纳入整修范围,解决了困扰多个村街许多年的生产和生活“出路”问题。■阳镇的梁台子村,原来街道很不整齐,没有一条像样的东、西穿庄路,村东、村南农田中的农产品运输及东部半个村农民出入都非常不便,农民反映强烈。该村被列入土地治理项目后,市农开办积极协调、设计方案,帮助该村修通了一条环村东、村南的高标准砂石路,直接和“村村通工程”的柏油路相连,彻底解决了农产品运输、村民生活进出问题。村支书张启富说:“以前是又有泥又有水,现在是没有泥也没有水了,全是砂石路,菜能拉出去就能卖上好价钱。”

    农业田间设施、特别是农电线丢失是个老大难问题。为帮助农民解决这一难题,三河市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改地上架线为地埋电缆,加之配套防护措施日臻成熟完善,使农电线丢失问题基本杜绝。农民再不用为浇地临时架线而费力,更不必为看守电线而伤神费力了。这一改革措施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成为农业开发的一个新亮点。

    据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邢军介绍:自国家开展农业开发以来,三河市共改造中低产田34万亩,总投资是9800万元,受益村街是330个,新打机井870眼,安装防渗管道900公里,整修农路1000公里,安装变压器100台,架设低压线路730公里。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