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北部山区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纪实
初夏时节,暑气渐浓。从丰润区火石营镇霍庄村的蔬菜大棚里不时飘溢出黄瓜的清香,沁人心脾。丰收的喜悦给菜农们送来了夏日的清凉。
“我村种植的黄瓜符合绿色、无公害标准,深受京、津和本地消费者的青睐,现在根本不愁卖。”正在大棚里进行技术指导的绿野黄瓜协会会长甄成林,谈起村里的棚菜种植,显得异常兴奋。
转变观念是前提
日前,笔者来到这区左家坞镇叩甲寨村村南的蔬菜基地。村民匡国环一边在大棚里给黄瓜浇水,一边兴奋地说:“这两年,村两委带头发展棚菜种植,使每亩地收入由过去的几百块钱增加到了万八块钱。另外,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在棚菜基地就能挣到钱。”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叩甲寨村新当选的两委班子经过多方考察,决定改变单一的种植结构,发展棚菜生产,并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租用村民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他们多方筹集资金60多万元,租用土地120亩,建起了18个大棚、25个冷棚和1个育秧室。仅2007年,就实现收入50万元。从今年5月份开始,这村又把大棚向村民进行了承包。
思路决定出路。这区采取组织山区党员干部群众外出参观、选树典型示范、广泛宣传先进、实施技术帮扶等方式,积极引导他们转变观念,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山区空气清新、无污染的自然环境,发展设施蔬菜,实施绿色、无公害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注重发挥林果种植的传统优势,搞好特色果品业,让农民不出村就能找到致富的门路。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万余户山区农民靠发展设施蔬菜和特色林果走上了致富路。
群众参与是基础
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必须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要求。近年来,这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北部山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形成了镇村两级科学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开局,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王官营镇桃树种植专业村西尖山峪村,是一个只有110户的小山村。在“浭阳红”桃培育成功后,村里专门划出近400亩地作为示范基地,并提供修剪、施肥等配套服务,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种植的积极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全村每家每户都种植了“浭阳红”桃,最多的十几亩,最少的也有三四亩地。村党支部书记张宝志介绍说:“村民们通过参与桃树种植,不但增加了自己的经济收入,而且促进了村里的和谐稳定。现在,大家都在桃园里忙碌,聚众打牌、酗酒闹事的现象已经很少了。”
为破解蔬菜基地建设资金难题,左家坞镇叩甲寨村干部带头垫付资金30万元。两委干部的真心、决心,深深打动了村民。大家纷纷慷慨解囊,70多岁的李士芬老人,把积攒了多年的2000块保命钱也送到了村里。
科学技术是支撑
今年年初,火石营镇霍庄村在外出参观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引进了简易移动大棚应用于设施蔬菜生产。村民霍成玉首先建起了一座占地3亩的大棚,谈起简易移动大棚的优点,他乐开了花:“这种棚成本低,较过去的中小棚温度高、方便管理,还能够延长黄瓜的上市时间,真的很划算!”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也是农业增产、增效的加速器。近年来,这区相继投入资金近亿元,重点扶持北部山区农业项目建设,相继培育出“浭阳红”桃“牛妈妈”枣等地方特色品种外,还引进“荷兰红苏珊青椒”、“清香核桃”等优良品种20多个,集雨水窖、简易移动大棚、自动卷帘机等实用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蔬菜和林果种植效益。申请注册了“环香翠”“冀东”“峪泉”等商标,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畅销京、津、内蒙等国内市场。特别是“浭阳红”桃还走出了国门,每年有100万公斤鲜桃远销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眼下,正值“牛妈妈”枣生长的关键时期。大枣种植专业村下水路村的老技术员高凤君可成了大忙人,哪家遇到技术难题,只要打声招呼,保证及时赶到。为更好地服务山区农业发展,这区采取聘请专家授课、集中办班、科技大集等方式,对菜农、果农进行了有针对性培训。并在农业技术人员中组织开展了新农村志愿者、进百村兴百业等送科技进村入户活动。这些懂技术、会管理的“土专家”的优势,常年活跃在农村。仅去年以来,就举办培训班211场次,培训农民1.2万人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000多个,增加效益200万元。
规模发展是目标
规模出效益。几年来,这区主动打破小而全的农业种植模式,通过组建专业协会,带动基地建设,努力扩大设施蔬菜、特色果品的种植规模,做精做大特色产业,促进了山区农业种植结构的科学调整,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王官营镇西尖山峪村村民张宝勇种了4亩“浭阳红”桃,去年卖出了高价钱,净赚两万元。谈起种桃的好处,他首先提到了规模化发展:“现在,我们村已经成为种桃专业村。到了收获季节,外地收购客商纷纷上门来收购,价格也很高。”为扩大“浭阳红”桃的种植规模,西尖山峪村还专门成立了干鲜果品协会,负责鲜桃的统一包装和销售,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到目前,已发展“浭阳红”桃种植600亩,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年产鲜桃400万斤,实现效益300万元。
火石营镇大岭沟村有栽植苹果、杏的历史,但效益并不十分明显。从去年8月份开始,村两委干部在入户调查、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建设千亩核桃项目区。在市区老促会的支持下,采取争取上级帮一点儿、干部群众垫一点儿的方式,筹集资金近30万元,从定州一家农林科技公司引进优质清香核桃树苗2万棵。今年4月份开始,为村里150户村民免费发放树苗,共完成栽植面积400亩。谈到今后发展方向,村第一党支部书记刘希学信心十足的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桃树种植面积,争取用3至5年的时期发展到千亩的规模,打出品牌和特色,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区北部山区共发展蔬菜1.35万亩,“浭阳红”桃等10多种特色林果种植面积达2.1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