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江西省积极探索小农水建设新模式消解丰年隐忧

发布时间:2009-12-01

    粮食生产“六连增”后,小农水工程减效成瓶颈

    今年是全省粮食生产连续第6年实现大丰收,但在喜悦的同时,许多水利专家也指出:一些影响粮食安全的问题依旧存在并逐渐浮现出来。“上面(渠首)水漂漂,下面(田里)没水浇”,这句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对农业的不利影响。

    目前,江西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已接近尾声,水利“大动脉”正逐步打通,但与之配套的小农水明显投入不足,阻塞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使骨干工程的综合效益打了折扣,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现在农村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特别困难,尤其是税费改革后,‘两工’的取消大大影响了水利设施的维修养护。”吉安市水务局一名基层水利工作者在实地调查后发现,农村水利工程失去了基本保障,出现“劳动力组织难、资金筹集难、管理到位难”等问题。

    数据显示,江西省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有近50万座,各类灌区近10万个,大部分建于上世纪50到70年代,设计灌溉总面积3338万亩。由于投入不足及重复建设,省内大部分灌区仍存在工程坏损失修、老化严重和渠道渗漏、淤塞等现象,水利用系数低,渠系配套设施不健全,导致工程效益急剧下降,现在实际保灌面积仅2100万亩,衰减了37%。

    模式创新——

    规划先行,集中投入,资金向20个重点县倾斜

    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不间断向国家供应商品粮的省份之一,江西省明确提出粮食主产区地位不能动摇、粮食调出省的地位不能动摇、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不能动摇,并从今年起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小农水建设新模式。

    ——江西省今年在全国率先完成省内124个县级农田灌溉工程规划,并针对小农水建设工程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编制了全省统一的设计使用手册,规范工程设计标准,提升设计水平。

    ——2009年省财政小农水专项资金达2.6亿元,是2005年的13倍,比去年增长73%。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江西省通过与中央专项资金配合使用,向纳入国家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的高安市、渝水区等20个县(市、区)倾斜,投入专项资金达3.2亿元。

    ——今年20个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将按照一个个灌区整体推进的方式,以实现“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为了防止重复建设、低效投入,省财政、水利、发改委、农业、国土资源、移民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等7个部门联合行动,整合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资金,投入小农水建设。据统计,今年20个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将整合各类资金3.6亿元。

    据省财政厅农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小农水建设项目多且分散,大笔资金投下去,分到各项目成了撒“胡椒面”,整体成效不明显。今年财政资金向20个重点县倾斜,实行集中投入,奖优罚劣,以切实推动小农水建设,保障粮食安全。

    长效机制——

    小农水将纳入民生工程,农民用水协会唱主角

    据测算,完成全省规划的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任务,需要393亿元资金,资金缺口很大。引入竞争机制后,全省各地尤其是重点县的小农水建设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以渝水区为例,该区除了小农水专项资金外,还计划3年整合其他相关资金2.16亿元,获得财政部肯定。

    “细胞有活力,肌体才有活力。”为了实现“建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管长远”的目标,各重点县将在每一个灌区的每个村成立农民用水协会,将改造完成的末级渠系等小农水工程产权或使用权明确归其所有,对工程的运行、水费收缴、工程管理办法的制定等进行监督。如今全省已成立3556个农民用水协会,623万农民参与,一张覆盖全省农村灌溉渠系的基层网络初步形成。

    目前,江西省正考虑将小农水建设纳入明年全省民生工程,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作为农民最关心的民生工程、农业最基本的生产条件、农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小农水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良好前景。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